新华财经联合绿色金融60人论坛共同策划推出1.5°C Talk气候变化高端访谈系列,命名来源《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旨在汇聚全球前沿洞见,推动气候友好投资理念在中国的创新实践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与经济系统的冲击日益凸显。围绕气候与健康领域的核心问题,《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的主要作者蔡闻佳教授接受了新华财经专访,从数据、行业、政策、保险、人才培养及全球合作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气候健康风险的现状与应对路径。
高温致经济损失占GDP 1.77%,农业、建筑业“痛感”最强
经测算,2024年,高温导致的潜在劳动时间损失对应的经济成本达到2826亿美元,相当于全国GDP的1.77%。蔡闻佳指出,这一数据是基于劳动保护标准测算出的“潜在劳动时间损失”。她解释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劳动,效率会下降。若严格执行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例如每小时安排合理休息,劳动时间将受冲击,进而影响产出。”
从行业分布来看,农业、建筑业及快递物流等户外工作者受的潜在冲击最大。蔡闻佳强调,这些行业在我国就业人口中占比高,“仅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如快递员、外卖员、货车司机)就约有8000万人”。她指出,当前之所以大家感受不到如此大规模的经济损失,是因为大量户外劳动者在高温下仍坚持工作,以健康为代价维持了大多数的产出水平。但随着气候持续变暖,高温对劳动时间的侵蚀效应将愈发显著,未来实际的经济损失会越来越趋近于这一估算值。
热浪死亡风险攀升16.9%,脆弱人群与地区分布不均
2024年,热浪相关死亡的经济成本较2017-2021年增长16.9%。蔡闻佳分析,此类风险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等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地区。尽管中青年劳动人口基础疾病率较低,但在统计中,“仍有不少热浪相关死亡发生在该年龄段”。
针对“同是35℃,南北方城市面临的风险是否不同”的问题,她指出,风险差异源于两方面:气候适应力、产业结构。“北方城市对高温耐受力较低,其居民健康和产业更容易受到冲击;产业结构更偏农业、建筑业或户外服务业,受高温影响更大。”
复合风险叠加: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包围”
蔡闻佳用“系统性健康风险”形容气候影响的叠加与滞后效应。她举例,2023年复合高温干旱天数比历史平均值高出30倍,而高温与干旱叠加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感染性腹泻等多重健康威胁。“尤其对老年人或5岁以下儿童,复合风险的危害远高于单一灾害。”
她提到,研究表明,复合型日夜热浪的死亡风险比单纯日高温或夜高温高出两倍以上。“这类小概率、大影响事件,正需我们高度关注。”
保险覆盖率不足10%,市场化手段待创新
2023年,气候相关极端事件导致全球经济损失约800亿美元,但保险覆盖率在不同国家差异显著。蔡闻佳介绍,全球平均覆盖率约44%,高发展水平国家超50%,而我国仅约10%。“大部分损失由企业和地方政府默默承担。”
面对热浪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下降、医疗支出增加等“慢发性风险”,她呼吁保险行业加快产品创新,“保险行业已在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方面进行创新,未来探索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与极端天气健康损害更好地结合,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存短板,跨学科合作是关键
蔡闻佳指出,当前气候与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短板。“公卫学院很少开设‘气候变化与健康’独立课程,临床医生也缺乏相关培训。”她建议青年学者“往前一步”,关注现实解决方案,并强化跨学科合作。
她举例,公共卫生学者与城市规划者合作,可优化“避暑路线”、筛选树种以增加遮阴,减少高温暴露。“学科交叉能催生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联合国气候大会将推动健康行动计划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于11月10日在巴西贝伦开幕,蔡闻佳表示,本届大会的鲜明特点是以人为本,强调“气候问题始于人类,也需由人类解决”。她介绍,巴西将推动《贝伦健康行动计划》,要求各国制定具体行动指标并分享案例。
她特别提到,今年在COP30中国国家馆(China Pavilion)将首次举办气候变化与健康边会,邀请国际组织、青年学生等共议解决方案,“这构成了从认知到行动的闭环”。
报告新发现:公众关注度下降与城市级风险精细化评估
蔡闻佳透露,刚刚发布的2025年报告新增两大指标:高温对睡眠时长的影响、复合日夜高温的人口暴露。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年均经历约6天日夜复合热浪,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200%。
令人担忧的是,公众对气候与健康关联的关注度不升反降。“每十万次气候搜索中,仅约250次涉及健康;每十万次健康搜索中,仅2次关联气候。2024年较前一年再降30%-40%。”
报告首次将分析尺度从31个省级单位下沉至375个地级市,实现城市级风险精细化评估。蔡闻佳强调,各城市面临“一城一危机”,资源应精准投向“威胁最大、增速最快的风险”。
从预警到干预,构建气候健康韧性体系
蔡闻佳总结,应对气候健康风险需贯穿“监测—预警—评估—干预—后评估”全链条。今年成立的国家气候变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汇聚气象、公卫、临床、大数据等多领域专家,正是为了破解这一复合型挑战。“唯有跨学科协作,才能筑牢气候健康防线。”
【人物简介】蔡闻佳,清华大学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全球柳叶刀倒计时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组共同组长,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碳减排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人群健康影响,能源环境经济系统模拟与分析,能源与气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