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电池使用寿命推算,我国即将迎来动力电池规模化退役阶段。”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在日前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国务院常务会议今年审议通过的《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实现动力电池规范、安全、高效回收利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车圈圆桌派》,一同探讨如何有效、安全、环保地回收动力电池?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还存在哪些痛点问题?
【圆桌嘉宾】
石昌毅亿纬锂能ESG双碳部总监
王德闯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时帅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
墨柯真锂研究创始人
“僧多粥少”,回收产能过剩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高速发展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目前有哪些难题或瓶颈待解?
石昌毅:主要是投入产出失衡的问题,产品生产成本长期高于售价,导致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主要原因包括市场竞争激烈,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白名单企业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大量废旧电池流向不合规渠道,使得合规企业难以获得稳定货源。
目前,回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获取上游废旧电池资源,包括电池厂废料、市场退役电池、保险公司事故电池、汽车厂售后电池等。企业必须与拥有废旧电池资源的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回收技术(如湿法冶金、拆解、破碎等)已相对成熟,提升空间有限,而市场产能过剩,资金也并不稀缺。
王德闯:由于看到动力电池新“蓝海”,这两年涌入很多新企业,去年底涉及电池回收及相关业务的企业大概有18万家。但由于报废电池量还没上来,大量企业处于布局状态。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共有148家,产能超300万吨。加上非白名单企业的产能,意味着整个行业的产能远超300万吨。而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出现无序竞争、价高者得,也会导致市场价格不稳定。
另外,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掺杂掺假现象也比较严重。例如锂电池再生黑粉中掺杂其他东西,因为按重量售卖,收购方即便检测到杂质也没有办法,反正不会剩下。只有供需相对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的混乱问题。
时帅: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主要有三个痛点问题。第一,技术层面,退役电池标准和残值评估标准是不统一的;材料分离和修复技术仍有一定瓶颈。
第二,商业模式上仍存在问题。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在回收后再卖给其他企业,可能要倒贴钱,因为对方拿到电池后很难找到商业逻辑实现闭环的经营方式,因此运作不起来。目前来看整个行业的经济性还没有完全跑通。同时,也涉及合规成本较高,例如跨省长距离运输费用较贵;原材料价格变动也会影响到回收业务的利润空间。
第三,动力电池回收结构性管理问题。一方面,需要进行电池全生命周期追踪,不能让电池管理脱离监管的视野。另一方面,全国性回收网络还不健全。
墨柯:去年的动力电池回收量应该不止30万吨,有可能实际数量翻一番。政府部门统计的是合规企业,但目前行业中还包括很多小作坊。很多报废电池被小作坊收走。小作坊没有处理能力,只会把收回去的电池做简单分拆,再把其中能利用的电池组装成新的产品,用于如电动两轮车、三轮车等其他市场,将无法利用的电池再出售给有回收资质的企业。
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中,小作坊的总回收量占比会达到8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报废电池可能是处于随意摆放、没有处理的状态。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市场中存在的合规回收企业回收量不足、抢不过小作坊,规范化回收率低、市场准入门槛低、闭环回收利用链条不清晰等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规范回收利用?
石昌毅:当前行业竞争激烈,部分中小企业难以维系,但白名单企业的龙头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废旧电池回收市场整体仍未改善。主要由于电池回收、物流运输及区域分布等因素,导致大型企业难以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安全贮存、电池检测、价格波动等问题依然存在。
现行国家标准在保障梯次利用产品安全及再生利用环保方面已足够细致和严格。不过,湿法提锂后产生的铁磷渣和矿渣中仍含有铝、钛等多种杂质,由于铁磷与铝的分离难度较大,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建议在铁磷渣与矿渣的二次利用及环保处置方面进一步加强。
王德闯:“小作坊”认定相对模糊,这些所谓的小作坊不仅环保不达标,其他各方面也都达不到规范要求。为什么在市场中其抢购电池的优势更大?一方面,小作坊没有相应的环保成本,整体成本较低。根据调研测算,小作坊的回收价格比正规企业高出10%-15%都能赚到钱。举例来说,可能大企业按照100元的价格收,但综合成本后不赚钱,而小作坊即便以110元的价格回收都能有利润。
另一方面,目前动力电池回收是市场化行为,对该市场是按照固废标准进行管理的,在管理上还没有那么严格。
时帅:小作坊没有环保成本、安全成本、税务成本、工艺成本等一系列成本,对电池进行暴力拆解。在不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小作坊凭借“价高者得”占据了优势。
因此,一是监管要进一步完善,补齐漏洞;二是电池护照仍需要强推,实现电池溯源管理;三是责任主体仍要进一步落实。
墨柯:正规回收企业需要在回收处理设备、环保设备等方面进行投入,而小作坊在这方面没有成本投入,给出的价格会比正规回收企业高一些。如果不加强监管,电池的最终流向基本是小作坊。事实上,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也一直在想办法。
安全与环保面临挑战
新京报贝壳财经:首批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但动力电池的回收还未形成体系,存在怎样的隐患?
王德闯: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体系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制度缺乏强制约束力。前几年出台的政策都是可行性管理办法、暂行管理办法,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二是梯次利用行业缺乏引导。梯次利用行业还不成熟的关键在于目前电池标准不统一,缺乏一致性和兼容性,导致在梯次利用环节不能将不同品牌的电池组装在一起。此外,梯次利用产品缺乏认证环节,出了问题无法溯源,需要做到“谁的产品谁负责”。
三是回收体系不完善。大部分回收网点依托4S店建设,但此前调研发现,一些4S店是动力电池回收的挂牌网点,并不具备回收网点的要求,连最基本的废旧电池存放地方都没有。
另外,目前动力电池的回收量较小,回收资源配置需要优化。
时帅:动力电池回收的安全隐患是很大的问题。小作坊暴力拆解不规范,这个过程中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回收的电池暴力拆解后将能用的组合在一起,流向两轮电动车以及三、四轮低速电动车等,如果用了这种电池,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另外,小作坊暴力拆解不具备处理稀有金属析出的能力,锂、钴、锰等稀有金属不规范回收会造成资源浪费。
墨柯:动力电池回收还未形成体系,隐患很大。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废旧电池被小作坊放在某个地方,一部分可能就被丢弃,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流向不明确的现象。小作坊不能是“法外之地”,规范化回收最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新京报贝壳财经:退役电池再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如何看待这两种走向?
石昌毅: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是两条并行发展的路径,未来也将长期共存。一方面,梯次利用的应用场景已进入增长阶段,市场上退役电池、事故电池、电池厂B品(残次品)等将持续支撑该市场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池的快速普及,梯次利用的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再生利用市场随着电池厂产能提升以及海外回收物料(黑粉)的进口,也将保持稳步增长。
梯次利用产品主要采用降级品和拆机品,成本显著低于全新电池,因此难以直接比较。梯次产品的目标市场与全新电池不同,用户更关注价格差异,对价格敏感、品质要求不高的用户,往往会优先考虑梯次产品。
梯次利用市场已相对成熟,但受限于产品应用场景和政策变动,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目前其主要应用于三、四轮车,户储及便携储能产品,销售渠道以海外为主。
王德闯:目前梯次利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再生利用行业的投入成本较高,包括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成本、环保成本等,但供需严重失衡,收不上来“料”,导致企业无事可做。再生利用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两年可能有70%-80%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一年365天,可能连100天的工作量都达不到。
回收企业盈利模式仍待跑通
新京报贝壳财经: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和企业整体盈利状况是怎样的?如何看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发展预期和前景?
石昌毅:目前梯次利用行业通过拆解电池包并销售拆解后的电芯仍有一定盈利空间;而再生利用行业从采购废旧电池(黑粉)到生产出成品,尚未实现稳定盈利。主要原因是废旧电池采购成本高,且镍、钴、锂等金属价格波动较大。只有金属价格长期保持稳定,再生利用环节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亿纬锂能的电池来源主要是工厂废料和售后报废电池,也在拓展海外进口黑粉用于湿法生产。社会渠道和车企的退役电池难以采购,因此公司正积极拓展其他回收渠道。
未来回收行业必将经历整合与融合,但很难形成寡头格局,更可能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废旧电池区域分布广泛,物流运输安全风险高,使得大量回收企业有生存空间;第二,电池材料体系、梯次利用场景、湿法技术路线及环保要求的差异,导致行业存在高度多样性;第三,电池厂和车企自建的回收企业受外部影响较小,将继续独立运营;第四,废旧电池回收渠道多元,任何企业都难以统一回收渠道,因此主流公司根据自身特点探索适合的回收路径。亿纬锂能在回收领域的重点将放在拓展电池回收渠道、保障循环回收料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强电池包拆解与再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持续降低湿法冶金及电池回收环节的成本。
王德闯:去年调研发现,在全国几十家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中,仅有2家盈利,其余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目前的状况是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未来行业会呈现越来越集中化的趋势,靠单打独斗肯定不适应现代市场,未来将会朝着产业集群的形式建设推进。大浪淘沙,市场会逐渐淘汰一批企业,技术才是未来的立命之本;同时随着2027年实行准入制后,政策逐渐规范,行业发展会越来越好,供需会逐步平衡。
墨柯: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如果回收处理这个环节没做好的话,整个新能源和储能行业没办法可持续发展了。政府部门一直在积极努力寻找解决办法,整个行业也逐步齐心协力,相信会找到合适的解决路径,把这些关系捋顺。
时帅:从白名单企业来看,由于产能利用率不足、收不上来电池、成本高等原因,导致其整体盈利性可能较差。但对于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长期还是看好的。一方面,未来电动化趋势是不可逆的,电动车保有量会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层面鼓励储能,储能中相当一部分电池来自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梯次利用,所以未来整个产业链一体化的趋势是势在必行的,这样会保障原材料的供应,成本也能控制,进而实现产业闭环。
对此,呼吁国家层面支持、扶持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当行业标准、国家政策、财政支持基本到位时,整个动力电池回收的商业闭环就能够运转起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王琳琳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