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充电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产品以及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是行业共同研究、探讨的课题。近日特来电在青岛举行“2026特来电技术创新发布会”,发布了6款面向未来的充电网新产品。
全新发布的60kW AI自学习免维护充电模块(特来劲2代AI充电模块),带来了三项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不仅让充电更高效,更让充电网拥有了强大的“中国芯”和“智慧脑”。
该模块应用了由特来电与极海半导体联合开发的全国产MCU芯片,从芯片到模块,完全国产化,确保了产品在供应链和长期使用上的高度稳定和可靠。该模块是全球首款AI充电模块,内置“AI大脑”,针对不同车型,可以自动调整最优的充电模式。同时,具备设备健康评估与寿命预测功能,7×24小时全天候监控自身的“身体状况”,能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让运能零损失、运行超功率,电站多赚钱,车主少等待。
10kV中压4MW一体化全矩阵超充产品,搭载特来电全新功率分配架构,配合全矩阵智能调度算法,同时最多可带64把枪,解决了充电功率增大后的离散化难题,大幅提升了设备功率利用率。搭配兆瓦级液冷终端,支持单枪最大充电功率2MW,双枪4MW,重卡也可以实现“十分钟满电”,进入“油电同速”时代。
产品采用中压接入架构,通过“一次施工、一次接入、一次上线”模式,将传统建站周期由几个月压缩至3-7天。充配电一体化设计实现“一舱顶四舱”的极致集成,节省占地43%以上。
而110kV高压100MW数字化超充站是行业首个实现110kV电压等级集成的超充站,其核心创新在于将传统变电站核心高压部分高度集成至预制舱内,让超充站可直接接入电网主干,跳过多级电压转换环节,大幅减少能量损耗。通过整站模块深度预制,打造“基础预制—模块吊装—即插即用”的闭环建设流程,将传统3-4个月的施工周期压缩至2-3周,实现灵活设计,快速扩容,整体搬迁,让超充站可以“带着走”。
“光储充放+车网互动+虚拟电厂深入融合的园区零碳新架构”,基于海量真实场景库,融合政策趋势预判、电价机制模拟与负荷演化模型,实现“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动态优化。一体化能碳数智中枢为园区提供整体的数智化驾驶舱,实现整体能碳水平的深度诊断和高效聚合,赋能企业实现降碳和降本的双重目标。
面对高碳电网与新能源消纳难并存的现实矛盾,零碳园区新架构将分布式光伏、储能、柔性负荷与园区电动车整合为“微网智能体”,实现现货交易及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等多类型市场的自动决策。同时,通过车网互动技术,将园区通勤车、物流车转化为移动储能单元,实现“光储充放检”一体化,显著提升绿电就地消纳率与电网调节灵活性。
全场景智能化新一代数字化平台以“L1至L5全场景智能化等级能力模型”为核心框架,重构全场景智能充电网运营逻辑,解决充电运营从“拼数量”到“拼质量”转型挑战。
新一代数字化运营平台突破传统自用模式,构建了完整的对外开放赋能体系,不仅服务于自有充电网络,更全面向加盟商及规模化独立运营商开放。平台采用“即插即用”的接入模式,大幅降低了合作伙伴的技术门槛和投入成本。
特来电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超阶零碳数字建筑”的全新理念,彻底颠覆传统建筑形态,构建了“建筑、能源与交通”深度融合的零碳未来。
方案通过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梯次电池储能,规模化部署了分布式能源。其最颠覆性的创新在于,将数百个电动汽车车位改造为一个巨大的“移动储能池”。通过V2G技术,员工的电动汽车在用电高峰时,可瞬间变为大楼的“备用电源”,实现了“车楼联动”。方案彻底重构了停车场的定义。地下车库不再是简单的停车空间,而是一个集AI极速立体泊车、全自动充放电机器手、智能调度于一体的“能源-交通”协同枢纽。零碳建筑+电动汽车+数字化的化学反应,让建筑和用电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