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孙诗卉实习生徐若萱上海报道
近日,中国精算师协会正式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我国人身保险业正式迎来第四套生命表。金融监管总局同步发布通知,明确新生命表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与第三套生命表相比,新表死亡率平均下降约20%,预期寿命显著提升,反映出我国社会长寿化趋势的加速演进。然而,长寿在成为个体福音的同时,社会整体养老与健康保障体系也需要相应调整。
新生命表的实施预计将引发市场产品价格双向变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寿险价格可能下降,而因应寿命延长的养老年金产品价格则面临上涨压力。
此外,在长寿风险常态化的背景下,破解保障难题的关键已不在单一领域的加码。业内专家指出,未来必须推动“健康+养老”的跨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产品创新、生态构建与政策激励的深度融合,构建能够覆盖全生命周期风险的韧性保障体系。
新生命表推动保险产品价格重塑
第四套生命表的发布是我国人身险行业近十年来在核心精算基础工具上的第一次重大更新。作为保险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其变化直接关系到保险产品的价格设计和风险管控。
我国生命表大约每十年更新一次。此前,行业分别于2005年和2016年发布了第二套和第三套生命表。
第四套生命表包含四张表格:养老类业务表、非养老类业务一表、非养老类业务二表以及新增的单一生命体表。与第三套生命表相比,新表死亡率平均下降15%-27%,男性平均下降22%左右,女性平均下降19%左右。预期寿命也有明显提升,以养老类业务表为例,男性预期寿命为85岁,提高2岁,女性预期寿命为89岁,提高1岁。
中国精算师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蕾表示,第四套生命表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保险人群预期寿命持续提升,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约10岁;保险人群中少儿死亡率显著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人群死亡率明显降低。
在产品层面,死亡率下降与寿命延长直接导致了保障型与储蓄型保险价格的反向变动。
从精算原理看,保险定价与准备金本质上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与期望值计算,核心在于死亡率、生存率与贴现率(利率)。死亡率下降与寿命延长对定期寿险和年金的影响方向不同,原因在于两类产品的给付时点和方向相反。
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风险保障类产品价格可能下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定期寿险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而养老年金则是以生存为给付条件,因此死亡率变化对其价格影响是相反的”。
“我国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岁增长到2024年的79岁,提高了4.2岁。新生命表的切换会降低寿险公司‘死差’空间。前期,部分寿险公司在定价时考虑了死亡率的改善,但受限于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需要使用指定生命表,导致定期寿险的定价普遍偏高,这次调整可以降低定期寿险等业务的资本要求。”陈辉进一步解释道。
与之相反,养老年金险等生存类产品价格则可能面临上涨。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当被保险人预期寿命更长,保险公司需要支付养老金的时间更久,成本显著增加。若贴现率不变,为支付更长期的现金流,保险公司必须提高费率,从而导致年金定价上升。
但同时,业内专家也表示,生命表只是保险产品定价的多个因素之一,定价利率、费用率等因素同样会影响保险产品的最终价格。
生命表更新暂未触发“购买按钮”
与行业层面的热烈讨论相比,市场一线的反应显得更为冷静和务实。
鑫山保险代理销售总监雷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咨询量没有明显增加。虽然一些视频号和公众号在讨论第四套生命表,但保险公司精算部门尚未有实际动作,我们作为销售端也暂时没有明显变化”。
“一般不建议客户等待新产品”,对于销售策略,雷明指出,“会借助第四套生命表即将实施、部分产品价格可能调整的预期推动促销。感觉第四套生命表对产品价格的实际影响尚未显现,而目前定寿价格已经很低,即使再降空间也有限。由于定期寿险是交一年保一年,建议客户无需等待,先买先保障,明年新产品出来再考虑更换”。
年金险方面,销售端正酝酿年底的“开门红”攻势,雷明透露:“我们可能会集中在年底推动,也就是11月到次年1月的‘开门红’期间。那时保险公司通常有促销活动、额外奖励等,是推动年金险销售的好时机”。
关于消费者是否会盲目跟风,雷明认为,当前市场行情不太好,加上今年8月底产品停售已消耗一部分需求,除非客户有闲置资金和配置需求,否则不太容易冲动消费。年金险和终身寿险的客户多数资金充裕,促成交易是可能的,但大规模跟风的情况估计不多。
此外,保险消费者的决策模式正在多元化。雷明观察到,小红书等平台的内容确实能引发客户咨询,“后续我们会关注自媒体和市场的推广情况”。
保险业更需迈向健康养老协同
第四套生命表的实施,不仅是保险产品价格的调整信号,也是长寿时代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考验。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我国老年人的数量接近美国的总人口,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口总量。
面对长寿风险,保险行业亟需走向健康养老协同发展。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长寿风险管理将成为我国保险业新课题,保险产品、服务生态与政策激励需协同发力,推动“健康+养老”向长期化、场景化与金融化融合。
朱俊生指出,生命表更新会促进公司从“卖产品”向“卖长期解决方案”和“管理长期负债”转型,逐步从销售驱动走向精算与资产负债管理驱动。此外,保险公司可以加强与康养机构、社区服务、医疗服务联动,推出金融+服务的综合养老解决方案,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抵消价格上升的阻力。
《2024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研究报告》则指出,应推动健康险与养老第三支柱协同发展,构建“养老+健康”综合生态。市场层面,保险机构应大力创新,开发与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紧密捆绑的综合性产品。例如,探索“养老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年金保险+养老社区入住权”“重疾险+长期护理险”等组合方案,让保障产品不仅能应对风险,更能主动管理健康和规划养老生活。
在资本与资产配置上,保险公司需要延长资产久期,引入对冲工具分散长寿风险与利率风险,适应准备金上升带来的偿付能力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做好发布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建立回溯机制。当发现死亡发生率背离评估区间时,需在年度精算报告中说明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相关报告需经公司董事会审议。这将倒逼公司加大在精算模型、数据系统和专业人才上的投入。
陈辉则强调了利率环境和人口结构变化对保险业的深远影响:“利率是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变量,在保险公司经营中居于核心位置。低利率叠加预定利率调整,行业需要从以传统险为主、提供固定利率的产品结构,转向提供固定+浮动多样化收益产品组合”。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因素,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更加迫切,健康保险等产品既有广阔空间,也有助于市场主体扩大死病差益(指保险公司在经营寿险业务时,因实际死亡或患病人数与预定死亡或患病人数的差异而产生的损益)贡献。
多位专家表示,第四套生命表的实施将成为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契机,促使保险公司从同质化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服务竞争。
风险对冲与产品创新成破局关键
从国际经验看,生命表更新后通常伴随着市场产品结构和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升级。
朱俊生指出,国际上更新生命表后常见的市场反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年金市场重新定价与产品创新,在生命表显示显著寿命改善后,许多市场出现即时年金价差收窄/上调,并伴随延后年金购买与分期给付方案的增加,保险公司同时推出带有浮动或分段保证的变形产品以分摊风险;
二是寿命风险对冲工具的发展,成熟市场会推动寿命互换、再保险、证券化等工具的发展,养老金计划与保险公司更多将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或再保市场;
三是养老金/养老服务一体化趋势,为提升产品吸引力,保险公司倾向把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捆绑销售,形成“金融+服务”闭环。
陈辉从具体产品设计角度补充了国际经验:为减少长寿风险,保险公司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被保险人设计不同类型的年金产品。对60岁以内的被保险人可采用确定给付型,即按约定给付年限或金额给付,期满后保险公司责任终止;对60岁以上的被保险人则可采用不确定给付型,只要被保险人生存就持续给付。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用分红型年金产品替代传统非分红年金产品,通过非预定的分红支付实现对长寿风险的部分套期保值。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朱俊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速发展寿命风险市场化工具,鼓励发展再保险市场、寿命互换等对冲工具;二是推动产品与服务深度整合,鼓励“金融+康养”创新;三是强化监管与消费者教育,更新准备金与信息披露规则,同时加强消费者对年金价格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