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油气股盘中震荡拉升。截至收盘,中国海油(600938.SH)涨超4.8%,报28.42元/股;中国石油(601857.SH)上涨4.48%,报收9.56元/股,创今年以来股价新高,总市值突破1.75万亿元,直逼贵州茅台(600519.SH)1.8万亿市值。另外,中国石化(600028.SH)、通源石油(300164.SZ)、中曼石油(603619.SH)等股纷纷跟涨。
国际市场方面,西方石油、英国石油、康菲石油、埃尼石油等公司股价也迎来一波集体上涨。
消息面上,据新华社报道,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于11月2日发表声明,8个主要产油国将自今年12月起每日增加13.7万桶石油供应,这一增产幅度与此前已宣布的10月和11月的小幅增产步伐一致;但“考虑到季节性因素”,2026年前三个月将暂停增产计划。这是该组织自今年4月开始恢复此前削减的产量以来,首次按下增产暂停键。
能源咨询机构金联创表示,因对供应过剩担忧加剧,OPEC+放缓夺回市场份额计划,决定在明年一季度暂停增产,此举将对油价起到支撑作用。
在OPEC+宣布暂停增产后,摩根士丹利于11月3日迅速调整了油价预测,将2026年上半年布伦特(Brent)原油价格预期从每桶57.5美元上调至60美元。该行表示,OPEC+重新回到了主动管理市场的轨道上,这一信号为油价提供了下行保护,降低了市场在预期供应过剩期间的波动性和崩盘风险。
OPEC+近年来一直通过削减产量支撑油价,该组织在2023年4月宣布自愿减产165万桶/日,原定实施至2026年底。但今年,OPEC+策略转向扩产以重新夺回市场份额。11月2日,该组织重申,165万桶/日的减产量可能会部分或完全恢复,这取决于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
在近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中国海油高管表示,“今年国际油价受主要产油国产量政策、国际货币政策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正呈现出较大不确定性。”
受供应端OPEC+此前强势增产、需求侧能源转型等因素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国际原油市场供应总体宽松,国际油价震荡下行。综合“三桶油”统计口径,前三季度布伦特(Brent)原油现货均价同比跌幅在14%左右。
这一大背景下,以石油业务为主要营收来源的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今年前三季度原油平均售价同比下跌8%-14%不等。包括中国石化在内,“三桶油”前三季度净利润集体下滑,比上年同期少盈利350多亿元,相当于每天少赚约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