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超市行业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其中包括步步高、红旗连锁、三江购物、永辉超市和中百集团等。与此同时,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整体来看,这些企业普遍面临营收增长压力,盈利状况则呈现分化态势。在当前行业整体步入深度调整与转型阶段的背景下,毛利率仍保持相对稳定,费用管控成为影响盈利的关键因素。未来,超市企业更需要从精细化运营与差异化竞争中找到突破口。
营收普遍承压
今年三季度,超市行业已步入“存量竞争”阶段,企业普遍面临营业收入增长乏力或下滑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各公司的净利润表现出现显著分化。一方面,毛利率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部分公司正通过优化成本、提升效率,维持甚至提升了其盈利能力。
永辉超市前三季度累计营收424.34亿元,规模位居行业首位,但同比下滑22.21%;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24.86亿元,同比下滑25.55%,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4.69亿元。中百集团营收同样出现下滑,前三季度营收65.52亿元,同比下降19.41%,归母净利润亏损5.8亿元,盈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红旗连锁前三季度营收71.08亿元,同比下降8.48%,但净利润达3.83亿元,净利率同比提升7.21%。步步高前三季度营收31.94亿元,行业排名第五,净利润为2.38亿元。三江购物营收29.88亿元,净利润1.14亿元。
在行业竞争加剧下,超市企业面临线下零售客流分流、消费习惯转变等多重挑战,行业正向“质量提升”经营转变,盈利模式正在重构。部分企业正通过供应链管理、门店结构优化、拓展高毛利商品等方式寻求利润增长。
企业集体深度转型
“胖东来模式调改”、步步高的“门店调改1.0”、红旗连锁的“24小时云值守”“会员店+电商”……诸多新模式的涌现,标志着行业企业集体进入调改期,通过差异化商品、场景体验和业态创新重塑品牌竞争力。
据悉,截至三季度,永辉超市已完成222家门店的胖东来模式调改,调改后门店客流平均增长80%,60%以上门店的盈利水平超越了过去五年的最高值。
此外,步步高旗下门店的调改1.0阶段已完成,门店销售额与员工待遇均有所提升,商品结构与胖东来的契合度达90%。红旗连锁尝试推进24小时云值守门店,计划年底前扩展至300家,并通过周中夜间直播、联合新品开发等方式增强商品力。
沃尔玛中国依托山姆会员店与电商业务,第三季度电商净销售额大幅增长96%。据悉,其山姆会员数已超400万。期内,中百集团则通过关闭尾部门店、优化资产结构来应对市场变化。
超市行业的调改不再是局部试水,而是系统性转型。不仅是上市公司,物美超市等头部企业也在推进深度转型。
对于超市行业中涌现的众多“胖改店”,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表示,调改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全国范围内的“爆改”将提升企业在零售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和影响力。零售业的终极竞争,从来不是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资金耐力、商品深度、组织韧性的综合较量。未来的实体商超,只有重构商品力与服务力,才能在新零售浪潮中找到生存之道。
服务细分响应需求端
调改与转型仍是超市行业的主流趋势,其核心在于深化商品力重塑与供应链优化。企业盈利能力的维持,将越来越依赖于商品力构建、运营效率提升以及业态模式创新。
从最新财报来看,多家企业不约而同地强调,将重点发力自有品牌开发、生鲜直采和区域特色商品等高毛利板块,意图通过商品差异化构建自身护城河。例如,步步高与红旗连锁均在财报中明确提出“商品结构优化”与“高质低价”的战略方向。
在业态层面,会员店、硬折扣店、云仓、社区店等小型化、专业化形态预计将持续涌现。山姆会员店的快速扩张、永辉的调改实验,以及红旗连锁推出的24小时门店,都是企业对“场景细分”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
此外,电商、直播、社群运营与即时配送等数字化渠道,已逐渐成为超市运营的标准配置。沃尔玛中国电商业务实现96%的高增长,红旗连锁试水云值守与夜间直播等创新场景,均是行业在数字维度探索的典型案例。
林先平认为,未来国内零售商超市场将向多元化、差异化方向发展,不可能所有商超都千篇一律。未来商超需要在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以适应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