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比相近期限的存款利率高一些,前几年的高息存款在今年陆续到期,不少客户会选择配置一部分理财产品,我们也建议客户根据自身投资需求来多元化配置资产。”11月3日,宁波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业内人士分析称,近期,此前存入的高利率存款迎来集中到期的时间窗口,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理财产品的收益吸引力凸显。此外,三季度以来,不少银行活期存款增长边际改善,预计在资本市场企稳回暖情况下,理财、股票、基金等有望成为居民存款的主要替代资产,推动银行负债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存款“搬家”推动理财规模走高
“最近有不少客户之前存入的三年期、五年期定期产品到期。”中信银行北京市海淀区一名理财经理小贾向记者表示,“前几年我们一般从9月份开始季末冲刺揽储,同时还要为年终收官和次年开门红做准备,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会推出力度比较大的利率上浮活动,三季度、四季度存钱的客户相对多点,现在到期的客户也就相对多点。”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存款利率下调是影响部分客户配置理财的因素之一。“对于三年前、五年前存入定期或者大额存单的客户来说,现在感受到的利差变化比较明显。”小贾说,“那个时候做利率上浮之后,大额存单产品利率能达到4%。”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三季度是此前存入的中长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的时间窗口。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存款利率的降幅大于理财收益率降幅,使得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显著提升。居民将到期的存款转而配置理财产品,形成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动。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39万只,同比增加10.01%;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加9.42%。
存款利率重定价
将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
从近期上市银行披露的三季报来看,不少银行活期存款规模增长,占比提高,存款定期化、长期化趋势有所好转。
建设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纪志宏在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表示,随着A股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资本市场比价效应凸显,考虑到存款利率降至历史低位,在资本市场企稳回暖情况下,股票、基金等有望成为居民存款的主要替代资产,居民资产再配置需求日益凸显,推动银行负债结构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从我行情况看,活期存款增长边际改善。从增长趋势看,活期存款增速有所上升。9月末,我行境内活期存款余额12.69万亿元,较年初新增5023亿元,增幅为4.12%;较去年同期多增5900亿元,同比增幅6.29%。整体来看,我行活期存款增长呈现企稳向好态势,这与M1增速回升、呈现活化特征较为一致。从边际变化看,活期存款余额占比下降幅度同比收窄。”纪志宏介绍。
招商银行管理层也在2025年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表示,从今年的运行态势来看,存款定期化趋势依然在延续。但三季度以来,随着资本市场整体走强,资金的活化程度有所提升。
中信证券研究认为,2025年—2026年,预计高息存款重定价叠加存款活化,将带动存量利率加速下行,即使仅考虑定期存款的到期重定价,也将对银行负债成本带来潜在下行空间,这有助于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为后续货币宽松打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