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定存利率持续低位、资本市场回暖与居民财富配置意识提升的多重驱动下,银行存款业务“温差”现象也逐步凸显。11月3日,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在三季度报告披露数据的9家上市银行中,个人定期存款余额均实现同比正增长,杭州银行、成都银行、南京银行增速均超24%;活期存款则呈现分化态势,部分银行依托地域、客户体系与全场景生态建设实现增长;也有部分银行出现下滑,客户黏性、综合服务能力面临挑战。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向多元化、精细化升级,银行存款竞争已超越单纯的规模比拼,如何在多重市场变量中平衡存款结构、提升服务质效,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个人定存普涨
个人存款的规模与结构变化,不仅是银行负债端能力的体现,更折射出行业竞争的深层逻辑与居民资产配置的趋势转向。11月3日,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在上市银行三季报中,共有9家银行披露了企业和个人存款数据,其中,个人定期存款余额在今年前三季度均实现同比正增长,整体呈现出规模扩容的趋势。
城商行凭借区域经济的深度绑定和灵活的产品创新策略表现“亮眼”,截至三季度末,杭州银行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从2115.17亿元跃升至2731.10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9.12%;成都银行、南京银行两家银行前三季度个人定期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也均在24%之上。
股份制银行在全国性布局下,通过渠道优化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的策略,维持了个人定期存款的稳定增长,以浦发银行为例,该行截至三季度末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12801.13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2.61%。
县域市场作为银行业务的“毛细血管”,同样在个人定期存款领域展现出优势。截至前三季度末,江阴农商行、瑞丰农商行、苏州农商行、紫金农商行个人定期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5.63%、13.57%、12.03%、11.14%。一位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农商行服务县域及农村地区,客户群体以中小储户为主,储蓄偏好相对保守,定期存款占比原本较高;今年以来,农村地区经济稳步恢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带动储蓄增加,叠加农商行在基层市场的渠道优势,推动定期存款规模持续扩张。
个人定期存款余额的增长为银行带来稳定的负债规模,不过,银行也要面临负债成本管理和流动性匹配的挑战。因此,银行在重规模的同时,更需关注质的提升,通过精细化管理平衡规模、成本、风险三者的关系。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指出,个人定期存款普遍高增反映了居民资产配置意愿发生了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居民风险偏好降低,资金从权益类资产向存款类产品转移,市场普遍预期存款利率将进一步下调,也在推动居民通过长期限存款锁定当前收益;另外一方面,从银行角度来看,银行为改善净息差,引导活期产品转向权益类、结构化定期产品;此外,银行通过营销手段促使客户续存部分即将到期的高息存款,进一步推高定期存款规模。
活期存款增速“冷热不均”
在银行业务中,个人活期存款是衡量银行客户基础、资金成本竞争力乃至零售业务战略成效的关键指标。2025年前三季度,9家上市银行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呈现出规模梯队分化显著、增速“冷热不均”的特点。
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个人活期存款规模达到4617.38亿元,同比增长11.80%,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该行表示,报告期内合理制定存款经营策略,强化负债“量、价、质”管理。通过全周期金融服务,拓展新客户、新资金来源,有效稳定存款结构,降低存款成本。在市场存款增速放缓、存量博弈加剧的环境下,主动通过经营策略优化,实现存款规模增长。
与股份制银行相比,区域性银行的分化则更为明显。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等与部分中小银行的差距持续拉大。截至三季度末,杭州银行以742.43亿元的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实现同比25.40%的高增长,究其根本,得益于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核心城市,数字经济、民营经济活跃,企业主、高收入群体聚集,杭州银行深度绑定本地产业与居民,将区域经济活力转化为活期存款增长动力;南京银行个人活期存款规模达513.18亿元,同比增长16.71%。
苏州农商行、江阴农商行、贵阳银行、紫金农商行、成都银行等区域中小银行,截至前三季度末分别实现个人活期存款余额158.49亿元、174.17亿元、469.52亿元、148.45亿元、541.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9%、8.70%、6.97%、3.72%、2.29%。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区域性银行在低息环境下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客户资金加速向更高收益产品迁移,活期账户的“蓄水池”功能正在弱化。在已披露数据的银行中,瑞丰农商行成为个人活期存款负增长的银行,规模从165.63亿元降至159.43亿元,同比下降3.74%。针对活期存款余额同比出现下滑的原因,北京商报记者向瑞丰农商行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对此,艾亚文分析称,部分银行客户黏度不足,区域性银行的品牌效应、网点覆盖面等不足,导致客户有所流失或活期存款的“蓄水池”弱化。
通过差异化策略吸引资金
A股上市银行个人存款结构的分化,是行业负债端竞争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银行业“存款搬家”现象引发关注。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了12.73万亿元;9月居民存款增加2.96万亿元,非银存款减少1.06万亿元。
与之相呼应的是净值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为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新刚需”,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2%,与6月末的30.67万亿元相比,三季度单季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增长1.46万亿元。可以看出,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多元化,银行的存款竞争将不再局限于规模比拼,而是升级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较量。
这一行业趋势也在2025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得到了多位银行管理层的印证。兴业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林舒指出,“从我行看,三季度个人存款月均增量比上半年减少约100亿元。下一步,将通过抓实定期存款到期对接、优化存款产品组合配置、加快推进结算性存款拓展等措施,进一步稳定存款规模”。
招商银行管理层称,从今年的运行态势来看,存款定期化趋势依然在延续,但从三季度以来,随着资本市场整体走强,资金的活化程度有所提升,招商银行会通过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抓客户”、推出结算性存款、推出结算性产品等,来继续拓展低成本负债的资金来源。
民生银行则从客户生态与业务联动的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该行管理层指出,今年以来持续拓展客户来源渠道,完善场景生态建设,创新产品与服务。通过代发收单、第三方存管等业务,增强获客与活客能力,做大客户账户基础。同时把握居民资产配置需求转变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财富管理业务推动力度,有效带动个人资金流入。
正如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所言,银行需多管齐下,在资产端,可加大银行间市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配置与交易,拓展交易性收入;在负债端,则需积极发展信用卡、移动支付平台接入等中间业务以拓宽收入来源。同时,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压缩固定和可变成本,并加大科技投入以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能力。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艾亚文进一步指出,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存款定期化可能延续,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和养老金融、财富管理发展提速,将加速居民资产配置从储蓄向权益类资产转移,形成与市场表现的正反馈机制。银行应优化负债结构,通过差异化利率策略吸引长期资金,发展多元化服务,间接吸引资金沉淀,减少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控制高成本负债,压降低效信贷资源,平衡策略可稳定净息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