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央行最新消息!
11月3日,央行官网显示,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据悉,此次互换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国人民银行指出,双方再次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国货币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回顾来看,早在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央行首次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为1800亿元。经过多次续签后,2020年中韩再次续签货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增加到4000亿元,在我国对外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中规模排在前列。
据介绍,双边本币互换是指两国(地区)的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在互信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有抵押的融资安排,一方以本币为质押,获取另一方等值货币。双边本币互换在维护金融稳定、提供流动性支持、支持双边贸易和投资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进国际沟通合作,陆续与多国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与冰岛中央银行行长约翰松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5亿元人民币/700亿冰岛克朗,协议有效期五年。
9月7日至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行长例会期间分别与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瑞士国家银行行长施莱格尔和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沃尔高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欧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协议有效期三年。中瑞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170亿瑞士法郎,协议有效期五年。中匈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400亿元人民币/1.9万亿匈牙利福林,协议有效期五年。
此外,年内中国人民银行还与新西兰储备银行、土耳其中央银行、巴西央行、印度尼西亚银行、斯里兰卡中央银行等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有效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主要经济体及众多新兴市场国家。从规模看,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为全球提供了稳定的人民币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