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3 23:30:50 股吧网页版
专访欧洲经济学家乌赞:世界正处于转折点 全球南方力量正在崛起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当前,全球南方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印等国家正在成为全球增长引擎。中国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表明其致力于完善全球治理的意愿。”近日,重塑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执行主任马克·乌赞(Marc UZAN)在2025年外滩年会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正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国际金融架构改革与合作。作为该组织创始人,乌赞长期关注全球化治理、跨境金融合作及多边主义发展,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呼吁通过集体行动应对全球经济碎片化挑战,强调中美关系稳定对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乌赞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正面临严峻挑战。这些诞生于近80年前的机构未能充分反映新兴经济体权重,且受制于大国政治分歧。他强调,若主要国家缺乏维护现有体系的意愿,替代性机制将加速涌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通过发起新开发银行、亚投行及全球治理倡议,正积极推动包容性改革。

  乌赞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改革存在三大痛点:份额分配滞后于经济格局变化、行长人选垄断惯例未破、使命与资本自由流动新时代脱节。他建议强化区域性经济监测,并强调在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弱化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具有积极意义。

  乌赞分析称,美元主导地位虽未根本动摇,但四大因素正加速格局变化:美国将美元“武器化”实施制裁、国内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人民币跨境使用扩大及数字货币技术革新。他特别警告,若美联储独立性受损,将严重动摇市场信心,“美元独大局面未必持续”。

  谈及金砖机制的不断扩员,乌赞认为,这反映了新兴力量挑战美元霸权的共同诉求。他主张推动金砖与欧盟等支持多边主义集团的对话,并肯定中国通过新机构建设“补充而非颠覆”现有体系的路径。“世界无需在中美间二选一,”乌赞强调,“关键在于构建能共享发展机遇的包容性架构”。

  全球治理改革迫在眉睫

  《21世纪》:今年正值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是一个反思国际经济秩序未来的重要时刻。你在“重塑布雷顿森林委员会”的工作始终处于这些讨论的前沿,推动着全球政策制定者、央行和思想领袖之间的对话。能否首先谈谈委员会的创立初衷和目标?

  乌赞:1994年,我发起“重塑布雷顿森林”倡议,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市场参与者共同探讨如何优化全球金融架构。当时,我们正面临21世纪首场由资本流动引发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风险,还引发了广泛的新兴市场连锁反应。这促使我们认识到,1995年的世界已迥异于战后初期:许多国家从资本管制转向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并对各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我们起步的背景。过去30年,委员会深入研究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参数,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多次来华,既为理解中国增长模式,也为见证中国逐步成为全球金融架构的关键参与者。

  《21世纪》:如今,委员会的关注点是否已从改革战后体系转向设计新型全球化框架?

  乌赞:委员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聚焦21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阶段着力探索应对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政策工具,如墨西哥、亚洲金融危机及其“龙舌兰酒效应”;第三阶段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崛起为核心;当前,我们正应对一个更根本的挑战——合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正在动摇。世界正处于转折点:地缘冲突、经济失序和大国紧张局势加剧,威胁着过去40年的成果。委员会的使命始终是促进合作、凝聚共识、推动经济一体化并管理金融风险。若此刻无所作为,则意味着使命的失败。

  《21世纪》:在“去美元化”和替代储备货币探索兴起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未来?

  乌赞: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全球治理体系的确面临存亡考验。这些近80年前建立的机构能否适应新时代?更关键的是,主要国家是否仍愿维护这一秩序?如果美国选择退出,我们能否维持现有合作框架,抑或替代机构将应运而生?当前,关税壁垒和地缘裂痕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难以履行使命,这与它们的创立宗旨背道而驰。全球社会的首要任务应是捍卫多边主义——即通过规则凝聚各国,实现普惠共赢。在特朗普政府前,世界已不满于机构合法性不足(如未能体现全球南方崛起和中国经济权重)。这些本是改革的合理诉求。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提出了很多的新的倡议和机制,已推动设立新开发银行(ND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甚至呼吁建立上合银行),建立了人民币货币互换机制等。9月,在上合峰会期间,中方还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其核心仍是维护多边主义,通过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守护全球公共产品。

  美元独大局面恐难持续

  《21世纪》:货币体系是否正转向多极化?美元的主导地位会持续吗?

  乌赞:美元目前仍是主导储备货币,但格局正在变化:第一,美国将美元“武器化”,通过制裁施压他国,促使新兴市场重新评估储备积累策略;第二,美国政策可预测性下降,央行独立性和法治传统受到挑战,动摇了市场对美元的信心;第三,中国作为主要贸易伙伴,推动人民币在贸易和支付中更广泛使用;第四,数字货币、稳定币等技术创新可能重塑储备货币逻辑。

  基于以上原因,美元独大的局面恐难持续。我认为,市场的信心正在被侵蚀,因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可预测性,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制度被质疑。目前尤其要密切观察美联储的动向,如果美联储独立性不能再得到保障,那么不仅对美国影响巨大,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会有巨大影响。

  《21世纪》:数字货币会如何加速这一转型?

  乌赞:近期IMF和世行年会的重点议题之一就是稳定币的崛起。这些数字代币通常由私营部门发行,并与法定货币1:1挂钩。当前稳定币规模约3000亿美元,2030年可能达4万亿美元,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其影响有两面性:一方面,美元稳定币的普及可能强化美元地位,因为多数以美元计价;另一方面,新兴市场若广泛使用稳定币,其货币政策传导将更复杂,导致本币边缘化。

  同时,我们需要关注创新的方面:很多国家都在认真研究央行数字货币,中国也是如此。香港正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试验,将发放首批稳定币发行人牌照。当然,我们需要区分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和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但对我而言,稳定币的故事也许是最重要的。它让我想起了过去的情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司在欧洲市场上发行了以美元计价的债券。通过这一过程,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突出地位得到了巩固。如果稳定币成为主流,我们可以在数字货币时代看到类似的现象。

  全球南方重要性日益凸显

  《21世纪》:站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节点上,你认为现有经济治理框架的主要不足是什么?最迫切的改革是什么?

  乌赞:过去15年,IMF和世行的弊端日益凸显:份额分配未反映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的实际权重;行长人选长期由欧美垄断的惯例亟需打破。此外,机构使命需适应新现实:它们创立于资本管制时代,而今面对碎片化的全球经济。未来经济可能按区域集团运行,IMF应加强区域经济监测(如亚洲、拉美),以应对关税壁垒和供应链重组。同时,随着最大成员国的承诺减弱,我们亟需找到新的指出全球公共产品的方式。

  当前,全球南方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印等国家正在成为全球增长引擎。近日,中国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表明其致力于完善全球治理的意愿。我们正在走向一个金融风险和气候危机加剧的时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

  《21世纪》:金砖国家的扩员是否象征全球南方影响力提升?它能否实质挑战西方主导的机构?

  乌赞:金砖国家崛起确实反映出其日益增强的吸引力。金砖国家的成立旨在汇聚推动全球增长的新兴力量。如今它已不仅是中等强国集团,更凝聚了一个关键共识: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回顾创立过程,这些国家确有共同基础,新开发银行(NDB)的设立就是明证。这是否意味着平行治理架构的萌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外,新的机制正在形成——或许我们也可探寻金砖国家与其他集团的共同立场。我认为:第一,IMF总裁应出席金砖峰会,阐释全球经济形势;第二,金砖国家的共识决策机制体现了包容性。在这个碎片化的世界,亟需推动金砖国家与欧盟的对话,因为双方都支持多边主义。

  同时,金砖国家也在释放一个信号:我们正在见证全球经济的重塑,吸引了阿联酋等国的加入。我所观察到的全球经济变化是,中亚与中东、中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在过去并不多见。这些国家之所以走得更近,部分原因是中国对中亚的投资不断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大量基础设施投入——道路、电力、港口等——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积极投资,全球贸易格局也因此正在重构。

  我认为,金砖国家已经并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今年7月签署的历史性《金砖国家宣言》,是这些国家共同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一份实质性文件。它也表明,像巴西这样的中等强国,同样可以成为全球治理与多边主义的积极倡导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愿放弃多边主义的世界,许多国家依然坚信这对国际社会至关重要。

  《21世纪》:中国在构建包容性全球金融架构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乌赞:当我们审视全球经济和治理格局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二战后美国作为所谓的“单一主导力量”塑造了全球经济秩序;而如今随着美国战略收缩,许多国家都在观望是否将转向中国。

  但我认为,世界未必需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迄今为止,中国所传递的信号——无论是通过各项全球治理倡议、亚投行(AIIB)的设立,还是金砖机制的建设——都并非出于谋求霸权,而是致力于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从理念上看,这种路径具有包容性,不强加于人,而是力求凝聚共识、推动合作。

  因此,当前全球治理的关键分野,并不在于由哪一个“主导力量”所定义,而在于是否具备包容性,能否分享经验,共同推动全球机构的实质性改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放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行中的成员身份,而是在继续参与现有体系的同时,建立一系列可能对其形成补充的新机构。尽管现在评价金砖银行或亚投行的成效为时尚早,但它们已经在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我认为,它们的影响力将在未来持续增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