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占时间窗口,起跑即冲刺!”年初银行“开门红”的口号声还未远去,一场比往年来得更早的2026年“开门红”战役,已经悄然打响。
10月以来,多家中小银行启动“双线作战”模式,一边全力推进年度业绩收官,一边较传统时间提前两个月“抢跑”2026年“开门红”。此外,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提前加入“战局”。
“开门红”的本意是“开门见喜”,通过年初动员激发全年活力。然而,有银行人吐槽道,“开门红”正逐渐演变为“全年红”,从一场激励战役,退化为机械的“年度节目”
“开门红不会结束,夏季营销、决战金秋、冬季收官、竞赛、冲刺、奋战、大干60天365天都是开门红。”有银行人表示,“开门红的‘门’就没关上过,从年头开到年尾。”
西部地区一家城商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表示,部分客户对“开门红”的认知已从“机遇”转为“套路”。
有分析人士称,“开门红”演变成为“全年红”背后,是银行业普遍面临的业绩增长压力,反映出中小银行存在净息差收窄、信贷需求下降等问题。
扎堆抢跑:中小银行“开门红”战役提前两月打响
国庆中秋长假刚结束,多家中小银行迅速切换至“全年攻坚战”的决胜时刻,将“2025收官战”与“2026开门红”衔接,主动拉长营销周期。
“凝心聚力,决胜收官!”10月以来,各地多家中小银行会议室里,口号声此起彼伏。在浙江,宁波东海银行10月11日召开2025年三季度经营工作会议暨“开门红”工作部署会,要求“打赢收官攻坚战,谋好‘开门红’主动仗”。
扬中农商银行在近日召开的工作会上强调,要以决战决胜姿态坚决打赢“开门红储备前哨战”等关键战役。
此外,渭滨农商银行、东台农商银行、宝应农商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也在近期密集召开四季度工作会议,双线部署“收官战”与“开门红”。
“现在感觉开门红就是例行公事了,我们的开门红还是老几样,抓存款、放贷款、渠道业务等,没什么新鲜东西。只能说现在银行竞争压力大,不得不提前布局。”上述西部地区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提前筹划有助于中小银行避开与大型银行年底正面竞争,争取主动权。
不只是地方性银行,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提前加入了“战局”。招商银行成都分行有关人士近日向记者透露,“已经开始着手忙开门红的事儿”。
10月21日,华夏银行太原分行召开会议要求,全力以赴实现2025年圆满收官和2026年“开门红”,突出“快”字,抢占先机,确保步步领先,掌握发展主动权。
可见,相比往年11月或12月才启动“开门红”筹备的传统,今年中小银行的“抢跑”现象尤为明显。
“开门红”是银行人的集体记忆。原本是一种短期营销冲刺,通过集中资源实现业务量的快速提升。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这一活动已逐渐异化为长期消耗战。
“我们把开门红的提法改为‘首季综合金融服务’了。”一位银行员工表示。同时,也有银行通过“春日行动、夏季营销、决战金秋、冬季攻坚”等将营销活动贯穿全年。
“开门红不会结束,竞赛、冲刺、奋战、大干60天总有一款适合你。”
“开门红衔接半年冲刺,半年冲刺衔接年终冲刺,银行365天都是‘开门红’。”有银行员工如此表示。
开门红抢跑背后:竞争加剧、考核短板、战略僵化
有资深银行业研究人士对每经记者直言,这种不断前置的营销周期,反映出中小银行面对净息差收窄、信贷需求下降的焦虑。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10%、7.89%;净息差水平分别为1.37%和1.58%,进一步降至历史低位。
客户端同样出现疲劳。部分客户将“开门红”视为议价窗口,选择性配合;也有客户对频繁的营销电话产生抵触,信任感稀释,降低了响应意愿。
上述西部地区城商行人士表示,由于银行在活动期间集中推出存贷业务费率优惠等政策,部分客户学会了“精准卡点”,仅在活动期间办理业务,过后便转移资金。这种博弈行为,导致银行获客成本上升,却未增强客户黏性。
有银行人向记者回忆了这些年“开门红”的变化。
早期阶段,“开门红”是真正的黄金营销期。彼时银行利用春节前后的资金流动旺季,通过特色活动吸引客户,员工也能获得可观的绩效奖励。“当时银行人是真的有干劲,因为奖励实在,成绩可见。”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同业竞争加剧,银行间的“开门红”开始出现严重同质化。产品创新不足导致营销手段趋于雷同,只能通过延长活动周期来弥补创意不足。中小银行由于品牌和资源劣势,以及大行下沉冲击影响,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策略,更早、更主动地出击,利用本地化、决策灵活的优势来巩固市场。
“部分银行考核机制存在短板,管理层过于强调规模与速度,但目标常脱离区域经济实际。”前述银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多数银行采用“基数法”确定业绩目标,即以上一年业绩为基数,按一定比例上调。这种“永远增长”的模式日益不可持续。
不仅如此,这种运动式营销可能扰乱信贷市场的正常节奏。该银行业研究人士认为,短期内过度投放贷款可能放大风险,导致贷后管理跟不上。此外,部分银行在冲刺规模时易忽略风险管控,结果往往是年初数据亮眼,但年中却放慢,全年发展失衡。
如何重新定义“开门红”?
在“开门红”这个特殊的营销节点,每经记者了解到,银行人既有期待,也有担忧。
“开门红不应该是简单的存款大战,而应该是客户关系的深化期。”一位资深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她希望银行能够优化考核指标,减少对规模的一味追求,增加对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的考核权重。
她也希望“开门红”仪式能够真实反映市场变化和员工心声。“比如,每年的动员大会是否可以增加一线员工分享环节?让那些真正了解客户需求的人发声,而不是单向的任务下达。”她表示,这样的仪式才能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战役的“参与者”,而不仅是“执行者”。
“开门红”作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需重塑其内核。上述银行业研究人士建议,银行业应优化指标体系,注重长期价值,打破“规模至上”的考核逻辑,设立弹性激励方案,认可多元贡献。同时,强化员工赋能,回归人文关怀,培育健康行业生态,避免恶性竞争。他建议,监管机构与行业协会可引导银行摆脱“抢滩式内卷”,鼓励差异化定位。例如,支持中小银行聚焦本地经济特色,而非盲目对标大行。
他认为,真正成功的“开门红”,应让客户感受到全年持续的价值,而非一时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