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间,南京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证监会出具的《关于同意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此前公告显示,南京证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资金将主要用于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资管业务等领域。
得益于经纪和自营业务的提振,南京证券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有所增长。不过,无论是在整体业绩排名,还是细分业务的行业排名中,南京证券的表现都较为靠后。
对于未来公司业务结构将如何调整,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等相关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向南京证券方面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行业排名靠后
2025年前三季度,南京证券总营收同比增加12.72%,达到22.6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31.18%,达到9.13亿元。具体来看,经纪、自营、信用业务是南京证券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投行、资管业务的占比相对较低。
前三季度,受益于A股市场的上涨和交投活跃,南京证券的经纪业务净收入由去年同期的2.91亿元增至5.17亿元,在42家上市券商中排名第38;自营业务净收入同比增约17%,由去年同期的8.86亿元增至10.36亿元,在42家上市券商中排名第35。
然而,前三季度,南京证券的投行业务净收入同比下滑近20%,由去年同期的1.41亿元降至1.13亿元,在42家上市券商中排名第35;资管业务净收入同比下滑近52%,由去年同期的0.63亿元降至0.31亿元,排名第38;信用业务净收入同比下滑15.78%,降至5.02亿元,排名第22。
就投行业务来看,南京证券年内仅有1家保荐项目,即可川科技的可转债项目。项目最终状态为终止-撤回,审核日期为10月22日。
此外,南京证券年内股价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11月3日,南京证券年内累计下跌超过1%,而券商概念指数年内累计上涨接近10%,这意味着南京证券的股价表现明显跑输板块。

定增事宜有进展
推动不超过50亿元的定增事项,无疑是南京证券2025年的重要任务之一。11月3日,南京证券宣布其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同意注册批复。
实际上,南京证券的定增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此前,监管部门曾要求其对定增募资用途进行调整并细化。调整前,南京证券募集资金的投向仅涵盖5个方面,其中拟投入最多的是发展证券投资业务。调整后,资金投向扩展为7个方面,拟投入资金最多的是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这一部分资金超过了总额的五分之一。
根据定增修订稿,此次募资的投向具体如下:投行业务拟投入不超过5亿元;财富管理业务拟投入不超过5亿元;购买国债、地方政府债、企业债等证券不超过5亿元;资产管理业务拟投入不超过5亿元;对另类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拟增加投入不超过10亿元;信息技术和合规风控拟投入不超过7亿元;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拟投入不超过13亿元。
推动定增的时机方面,今年的环境相比前两年要宽松许多。2023年的“8·27新政”提出阶段性收紧IPO与再融资节奏,导致券商定增方案审核趋严。监管层鼓励券商走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要求融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此背景下,券商定增难度增大,规模“缩水”现象明显,定增方案频繁遭到修订,甚至有机构无奈终止定增计划。
2025年以来,券商定增市场有所升温。国联民生和国泰海通为收购资产而实施了增发,且增发项目已落地。天风证券和国信证券的定增项目也已实施完成,分别募资40亿元和51.92亿元。截至当前,除了南京证券,还有中泰证券、东吴证券仍在推进定增事宜。
以南京证券为例,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当前进行定增是非常好的时机。成功定增不仅有利于券商充实自身资本金,还能使其更便捷地开展各类业务并扩大业务规模。南京证券对定增募资用途的细化,也体现了监管层对募投资金精细化监控的要求。此外,南京证券向投行和投资子公司分配更多资源,最终将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