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即将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作为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综合性赛事,十五运会不仅是区域发展的“超级连接器”,也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赛事凭借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力与产业辐射力,正通过品牌价值提升、体育消费升级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将短期“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催化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与人才聚集等多方面发生“质变”,为体育及相关产业拓展出新机遇。
在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看来,要将十五运会带来的“流量”真正转化为发展“留量”,一方面需持续推动竞技体育热度向群众体育延伸,保持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的长效关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场馆赛后综合利用,并将三地协同办赛的合作机制,拓展至更广泛的产业与社会交往中。
赛事赋能:催生消费新业态
大型赛事历来对主办城市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体育赛事不仅能推动门票、体育用品和纪念品销售的显著增长,还会带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此前多项赛事数据已提供有力佐证:2025 年全国游泳冠军赛票房收入超 800 万元。同期举办的乒乓球亚洲杯5天内吸引13万人次观赛,票房总收入达7200万元,其中83.5%观众来自深圳市外,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和出租车日均接单量增长。此外,全国体操锦标赛举办期间,直接消费突破1100万元,间接拉动文旅、餐饮等关联消费超6900万元,形成了显著的消费辐射力。
作为一场影响力空前的体育盛会,十五运会最直观的拉动效应体现在区域体育消费的全面升级。
其中,赛事周边消费尤为活跃。深圳宝安区推出“十五运会票根享优惠”活动,联动区内47家酒店、4家重点景区、9家文娱企业、41家餐饮企业、35家零售门店以及5大商圈的近150家企业,通过发放消费券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
“体育+文旅”模式成为扩大消费增量的关键。十五运会期间,多市联合企业推出全运主题文旅路线。广州精心打造了50条“跟着赛事去旅行”特色线路,串联起广州市各区特色景点。十五运会通过“体育+文旅”的深度融合,带动区域文旅产业的发展,激发产业新活力。
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是本届赛事另一大亮点。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发布的“科技赋能场景机会清单(第一期)”,涵盖18项场景需求,其中11项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术,覆盖率达78.6%。深圳宝安区在赛事保障中成功应用四足机器人、AR智能导航、AI交互系统等技术。此外,脑控技术、人形机器人及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光学观测与技战术分析系统等也广泛应用于十五运赛事。这些技术创新既服务于赛事本身,也通过真实场景验证加速了技术商业化进程。
十五运会筹备期间,广东构建“体育+文旅+商业+科技”四维模型,计划将赛事流量转化为50亿元经济增量。以十五运会为发展契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与文旅、科技等产业相互交织,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升级,催生新型消费业态。
彭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五运会催生出“体育+科技”“体育+文旅”等融合业态,为粤港澳三地在更广产业领域开展合作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方面,港澳的高校平台、资金平台可以与珠三角制造业在“产学研+金融”合作中进行融合,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水平和国际地位。
硬件焕新:夯实智慧城市底座
在筹备过程中,十五运会并未大兴土木,而是聚焦于现有场馆的功能改造与智慧升级,贯彻“兼顾赛时赛后利用”的理念。
例如,广州越秀山体育场在跑道边增设智慧健身导引系统,市民步行经过智慧步道布点区域,无须佩戴任何设备就可以查看自己的运动距离、运动时间、消耗热量等数据。深圳市累计建成了4.6万个体育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2平方米,打造了200公里“鲲鹏径”等一批登山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8942片体育场地实现“开放共享、一键预约”。
这些设施不再是临时的赛事道具,而将成为城市长期数字资产,赛后通过功能调整可以继续服务于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
对于城市来说,体育场馆不仅是竞技的舞台,还可以视为地标性质的旅游枢纽。通过设计改造,体育场馆也可以成为城市记忆和城市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广州越秀山体育场通过精心设计的出入口,将观众的进出场流线与观光流线有机融合,串联起正门楼、足球场、镇海楼、明城墙及中山纪念碑等一系列历史文脉节点,形成一条连贯的文化展示路径。这一设计不仅优化了场馆的使用效率,更强化了其作为广州城市记忆载体与地标建筑的文化功能与象征意义。此外,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外围结合英雄广场升级改造,构建轴线上的运动公园,与烈士陵园、英雄广场共同打造广州城红色文化轴线。以赛事为契机进行改造,这些体育赛事场馆的功能和定位得以延伸。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升级改造项目设计总负责人罗建河介绍:“体育要为人民的健康需求和社会发展赋能。因此,这次改造除了满足赛时比赛的各项要求之外,我们还希望它在赛后能成为人民的体育公园,成为城市办赛的宝贵遗产。”
除此之外,从城市更新方面看,赛事期间的硬件升级与科技成果应用也为智慧城市治理和长远发展持续赋能。
智慧场馆建设正在成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抓手。广州智慧场馆改造构建了完整的技术体系,通过感知层的高精度传感器网络、数字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应用层的AR导览与光影互动技术,实现了“一屏统览、一网统管”运行保障指挥模式。深圳市体育中心经改造后已成为集竞技、健身、休闲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体育综合体,其主场馆配备“开合屋盖+可折叠移动斗屏”,可实现篮球、网球、冰球等16类项目的高效转场。
在赛事指挥工作方面,中国联通打造了历届功能最全、模块最多的赛事指挥系统和信息技术运行监控系统,汇聚粤港澳3地19城105场馆的数据,实时监测气象、交通、医疗等关键信息。这种“全域一屏”的保障方式,不仅能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更为未来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着眼长远:布局“后全运”时代
十五运会的招商规模创下新高。截至6月,已签约和可签约赞助企业覆盖21个类别,赞助总金额近16.5亿元。众多企业的加盟,为深化体育产业链融合、促进产业集聚提供了契机。
今年2月,广州创新推出“城市合伙人”计划,超越传统赞助模式,通过办展办会、运营创新等举措,构建“市场+资源+应用场景”的资源合作与招商引资新模式。6月发布的首批15家合伙人企业名单,涵盖了京东集团、世邦魏理仕、小鹏汽车等各领域代表性企业。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总裁李凌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凭借“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以及十五运会带来的全球流量,正成为外资布局的新高地。借助本次全运会赛事的举行,广州将会加快建设成为中心型世界城市。
彭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十五运会吸引了不少企业以“城市合伙人”身份参与,这些企业除了部分有以公益性质参与之外,大多数企业还是着眼于拓展业务、开发市场,因此,地方招商引资引智可以把这些赞助资助企业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和优质服务来吸引他们投资或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等等。
在人才融合方面,国家政策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支持。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在对《关于建设“粤港澳体育湾区”的建议》的公开答复中表示,应利用十五运会办赛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便利粤港澳三地人员物资通关往来,支持三地运动员、教练员及技术人员加强合作、互学互鉴,挖掘培养专业体育人才。
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人才互认机制方面,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结合需求制定体育人才职称评定标准。
彭澎表示,十五运会是区域经济借助大型赛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样本”,其经验可拓展至长三角等多省联合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