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正加速赋能能源电力行业深度变革。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风险日趋复杂,特别是在电力这一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安全已成为系统运行的基本底线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水平。电力系统作为“基础中的基础”,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把网络安全摆在突出位置。
近年来,随着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供应链渗透、工业控制系统入侵等高危事件频发,基层单位已成为黑客攻击的新目标。与此同时,国家出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数据安全法》《信创目录》等法规政策,要求电力企业全面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所以,必须主动把握安全合规与技术革新双重命题,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安全治理体系,守牢基层数字化转型“安全底座”。
打造新型基层运营监控系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临诸多典型“基层难题”:一是业务系统多、数据分散、信息壁垒严重,形成“数据孤岛”;二是传统IT系统运维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容错差、无法满足实时决策;三是安全能力薄弱,安全管理工具部署零散、响应迟滞;四是信创要求日趋严格,传统外采产品存在被“卡脖子”风险,制约创新步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坚持“小切口、大成效”的建设策略,打造具备以下关键能力的新型基层运营监控系统:
一是架构设计“安全先行”。系统遵循“纵深防御、最小权限、安全内建”理念,确保政策合规与系统可持续。二是平台构建“轻量灵活”。选用国产信创生态产品(如国产操作系统、在线表格、SmartBI等),结合自研组件,构建数据“采集—分析—反馈”一体化的可视化平台,部署在内网独立安全域,实现安全与运维解耦。三是数据安全“全链闭环”。从采集到传输、存储、展示各环节均采用加密、权限隔离、审计追踪等措施,有效防止数据泄漏、篡改和越权访问。四是安全运维“高效闭环”。建立专班队伍,联通“云盾”“云燕”等平台,实现漏洞扫描、威胁情报融合、应急预案演练、日志溯源等闭环管理,筑牢“可感知、可应对、可恢复”的防线。
通过精细化部署、逐级推广,我们逐步在变电运维、安全管控、设备预测性检修、应急协同等多个业务板块实现系统集成和数据贯通,有效破解了传统模式“管不动”“看不清”“跑不快”的困局。
推动安全治理能力跃升
基层单位安全治理的重点在于实战能力建设和体系能力培育。我们重点从五方面构建实用、实效、可持续的安全能力体系:
一是加强“本地可控”的技术底座。在硬件层面全部采用国产信创设备,规避外部依赖;在软件层面,自主开发集成模块,支持快速配置、低成本维护,提升运维灵活性与响应效率。
二是健全“全域覆盖”的安全策略。划定办公、运维、监控等不同安全域,制定差异化访问策略;对系统、终端、接口、通信、账户等实行全流程安全控制;强化“白名单机制”和“异常行为检测”,形成“无感防御”。
三是构建“统一监控”的安全态势感知体系。通过日志聚合、告警联动、权限穿透等手段,提升跨系统、跨层级风险感知和事件定位能力,真正实现“早发现、快处置”。
四是推动“贯通融合”的业务闭环管理。基于业务场景构建智能看板和可视化报表,支撑“预警—反馈—复盘”闭环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前瞻性与针对性。
五是提升“人人尽责”的安全意识文化。组织岗位实操演练、业务人员嵌入式开发、技术骨干专题培训等,培育“人人懂安全、人人守规则”的安全文化氛围,夯实“人防”第一道防线。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起步的关键阶段,基层单位面临更加严峻的安全挑战与更多样的技术变革。未来我们将聚焦以下三个方向,持续推动安全治理能力跃升:
一是向智能化管理深化演进。加快引入人工智能、安全编排自动化(SOAR)、AI建模预测等先进技术,实现“数据即能力、智能即服务”。
二是向多元场景融合拓展延伸。推动系统在智能变电站、分布式终端、移动巡检等新场景应用,构建电网系统多场景协同防护体系。
三是向标准体系制度化推进。将项目成果系统固化为规程、标准、模板,构建适配不同单位、不同场景的安全治理“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