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重点领域,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四方面突出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直播打赏持续引发争议。有老人掏光养老金、看病钱为主播打赏;有孩子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工资给主播刷贵重礼物;有不少“榜一大哥”不惜挥霍重金,与他人竞争,只为维护所谓的面子;还有不少主播,为了吸引更多的打赏,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线,或在低俗擦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或编造炮制剧本、人设,实施情感诈骗。屡禁不止的乱象,反映出直播打赏的当前生态、现行机制亟需整改。
有网友认为,直播打赏是“你情我愿”的事情。观众对主播的主观认同、情感投射难以准确估价,因此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管理或引导。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直播打赏确实是一种情绪消费。主播通过才艺表演、知识输出或沉浸式陪伴等形式,给观众提供情绪价值。观众通过打赏,与主播进行直接而专属的互动,同时也在社群内获得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得到多维度的情绪价值。
然而,某些主播打着“供应情绪价值”的幌子,实则是为消费者设置“情绪陷阱”。无论是以低俗表演强行刺激原始欲望,还是以虚构人设、编排剧本欺骗情感,抑或是以刻意渲染的竞技氛围勾起攀比心、虚荣心,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将观众作为“情绪猎物”,实施精心设计的围猎。老人、儿童等辨别能力较弱的群体,特别容易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往往因此蒙受不小的损失。可见,消费者的“情绪失控”,并非完全由“你情我愿”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整治直播打赏乱象,就要从识破“情绪陷阱”、清理“情绪猎手”出发。
与此同时,平台本身难辞其咎。直播间的“情绪陷阱”,建立在直播平台铺设的底层逻辑之上。唯流量论的推荐算法与运行规则,默许、助长了主播们的诱导行为。对此,只有督促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规则机制整改纠偏,才能有效遏制“一切向钱看”的直播间风气,规范直播打赏的秩序。
当然,也有必要在消费端织起一张安全网。对于特殊观众群体,应完善身份认证,限制其在直播间打赏的权限,也应进一步健全打赏追回机制,畅通退款渠道,保障其合法权益。此外,还应对直播观众加大提醒力度,引导其增强理性消费的意识,切莫“入戏太深”,以免在情绪泡沫破灭、顿感踩入陷阱后追悔莫及。
整治乱象,归根结底是让打赏不再沦为算法与套路合谋下的一时冲动,而真正回归基于欣赏与共鸣的良性反馈。唯有如此,网络直播间才能风清气正,网络直播行业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