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4 02:34:31 股吧网页版
阻断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速构建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一系列政策新信号显示,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将成为“十五五”时期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日前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介绍了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

  分析人士表示,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复杂性、关联性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对于防范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有望进一步扩展,形成更灵活、更具前瞻性的工具组合体系。

  宏观审慎管理聚焦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

  什么是宏观审慎管理?它在维护金融体系韧性过程中扮演着什么特殊角色?

  区别于货币政策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主要关注单体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宏观审慎管理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

  潘功胜表示,宏观审慎管理聚焦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风险,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阻断或弱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自我强化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国际社会对于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视,缘于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和教训的深刻反思。

  “金融业的顺周期性,往往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各国逐步意识到,每一家微观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健和监管合规,并不一定代表着整个金融体系是安全稳健的。

  王剑表示,比如,在国际上,不少金融危机在发生之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度借贷,也就是所有金融机构投放的总信贷,已超越相关经济体正常的融资需求,导致过剩资金吹大了“泡沫”。但从单家金融机构的视角看,可能只是合法合规地完成信贷投放、实现经营目标。

  宏观审慎管理是阻断、弱化金融体系顺周期自我强化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的“良方”。王剑介绍,目前主要经济体货币当局普遍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通过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对资本水平、杠杆率等进行动态调节,抑制金融业的顺周期性。

  经济发展现状需要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我国在全球率先启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管理实践路径。

  其中,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宏观审慎评估(MPA),建立健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总体框架,设立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工具,探索开展金融市场宏观审慎管理,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等。

  “通过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资产质量等多维度的综合考核,MPA有效引导了银行理性投放信贷、控制风险。”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民银行还通过逆周期资本缓冲、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强化了跨部门、跨市场监管协调。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十五五”时期,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婧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在经济换挡上坡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金融顺周期“大起大落”和跨市场、跨部门风险传染。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旨在加强对金融周期、宏观杠杆率,以及重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交易行为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全球金融体系复杂性和关联性显著增强,传统微观审慎监管侧重个体机构稳健,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跨市场传导。”曾刚表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面临房地产、地方债务等结构性风险,资本跨境流动波动性上升,这些情况都要求建立更加系统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曾刚表示,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将有助于强化逆周期调节、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体系韧性和政策协调性,同时配合货币政策形成“双支柱”调控架构,为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制度保障。

  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有望进一步扩展

  “十五五”时期,“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将有哪些重要着力点?还有哪些“蓄势待发”的宏观审慎管理新工具?

  关于加快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潘功胜日前“剧透”,中国人民银行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

  “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比如针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预计政策层面将统筹推进“减量提质”,对高风险机构早识别、早处置,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进一步提升MPA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是关键方向。”曾刚认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将重点完善跨周期和跨市场政策框架,强化对影子银行、地方债务、房地产和金融科技风险的统筹管理。

  关于MPA的下一步改革动向,潘功胜日前透露,正研究将MPA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聚焦评估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另一部分聚焦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服务于宏观审慎管理。

  曹婧认为,将MPA框架下的7大方面、14个指标拆分为“货币政策执行”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两大评估体系,符合现代中央银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演进方向,有助于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此外,为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潘功胜表示,考虑综合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

  这一潜在工具备受关注。曾刚认为,这项工具可能通过设立有条件的再贷款窗口或临时流动性支持机制落地,以完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构建非银机构流动性支持机制需要明确触发条件、创新工具设计、强化监管协同和完善法律保障,平衡好金融稳定与市场纪律。”曹婧表示,既要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扩散,也要防止过度救助而滋生道德风险。须对非银机构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的使用规范制度化、常态化,防患于未然。

  展望未来,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有望进一步扩展,形成更灵活、更具前瞻性的工具组合体系。曾刚表示,未来可能发展基于风险暴露的动态杠杆率工具、跨境资本流动调节税、房贷审慎系数动态调整机制等,引入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压力测试等新工具,纳入广义宏观审慎框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