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司一级巡视员张显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推动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完善政策体系。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出台一揽子科技金融政策,初步构建起科技金融监管政策框架。
加强信贷服务。鼓励银行综合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科技成果等要素,完善特色金融产品。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本外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8.84万亿元,同比增长6.9%。本外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6万亿元,同比增长22.3%。
优化保险保障。推动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共保机制稳健运行。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保险补偿试点,试点启动以来,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万亿元。
开展四项试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扩大,目前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先后分三批共批复规模达2220亿元;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支持科技企业加快产业整合,畅通资本循环;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着力破解质押登记、评估、处置等“老大难”问题。
金融监管总局将锚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坚持助力监管和服务行业并重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杨江英
近年来,银行业时刻谨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普惠金融服务呈现出分工明确、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发展趋势。
大型商业银行推进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强化资金保障,完善评估考核,健全容错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截至2025年6月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23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3.36倍,年均增长约30%。中小银行发挥“毛细血管”作用,坚守服务小微企业、“三农”定位,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银行业重点健全包括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外贸企业在内的普惠信贷体系,创新适配其经营特点的产品,加大首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占比,积极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精准对接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
截至2025年6月,银行业对推荐清单内经营主体新发放贷款17.8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32.8%。
面向未来,中国银行业协会坚持助力监管和服务行业并重,发布行业倡议,加强组织引领,搭建交流平台,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为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续写新篇章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徐一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打造四大专业品牌。
着力打造“粮食银行”品牌。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努力践行“大食物观”。以普惠金融守护农民利益,以数字金融赋能粮食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以科技金融支持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着力打造“农地银行”品牌。坚决贯彻“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积极构建以卫星遥感、大数据为支撑的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管系统,推动耕地保护向主动预警转变。
着力打造“水利银行”品牌。围绕国家水网、水安全、江河保护治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力度支持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等重大水利工程,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和灌区现代化改造。
着力打造“绿色银行”品牌。守护绿水青山,聚焦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长江黄河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统筹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建设。
展望“十五五”,农发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深耕服务“三农”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为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续写新篇章。
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王景武
中国工商银行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探索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开展线上化改革。工行响应“数字中国”建设,成立数字普惠中心,打造信用类经营快贷、抵质押类“e抵快贷”、数字供应链三大产品线,以数据、资产、链条为导向精准触达客户,塑造精准、流畅、聪明的普惠金融服务新形态。
实施智能化升级。全面接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易贷”平台,联合研发模型;开发“工银智涌”金融大模型,推动AI应用落地;创新大数据智能决策引擎,优化用户画像与智能风控体系,风险识别准确率超过80%,保障服务安全性与效率。
推动集约化运营。践行“标准业务全行做、非标准业务专业做”理念,连续开展“工银普惠行”行动,推动普惠业务从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运营。目前,全行1.5万家网点普惠业务开办率近100%,实现服务覆盖工商百业、千家万户。
拓展生态化服务。开展“一笔一画做普惠、千企万户大走访”,联合政府、商协会等,助力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推广“环球撮合荟”平台,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4万用户入驻,累计举办活动近300场,促成合作近7万项。
中国工商银行将聚焦普惠金融“包容性、新技术、可持续”方向,协同各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中国特色金融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努力做实做优普惠金融
中国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军
中国银行坚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立业之本、应尽之责。
中行全力推进普惠金融专业化、集约化服务,2008年推出“信贷工厂”模式,2017年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2021年,实现对公对私、线上线下集约化运营。截至2025年9月末,中行普惠贷款余额超2.7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91万亿元。
中行有效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搭建“中银速贷”线上产品体系,推出“惠如愿”APP,提供“金融+非金融”定制化服务。依托“中银E企赢”线上撮合平台,助力小微企业寻求境内外合作伙伴。
中行全面推进普惠金融系统化、体系化建设。夯实体制机制,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基层。服务民生福祉,连续四年开展“千岗万家”活动,为11.2万家人社部门推荐企业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超1万亿元。推出“农文旅贷”“巾帼贷”“惠军贷”等特色产品,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女性创业与退役军人再就业。紧跟国家战略,服务新质生产力,截至2025年9月末,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信贷余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规模居同业前列。推出“跨境E贷”,助力外贸小微企业“扬帆出海”。
未来,中国银行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努力做实做优普惠金融,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持续完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中信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谢志斌
中信银行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强体系之“基”,固本培元,打造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普惠金融“六统一、四集中”标准化体系,总行统一制度、流程、产品、风险、系统、品牌,建强指挥体系;分行集中审查、审批、放款、贷后,健全传导体系;支行打造专业化队伍,激活执行体系;单列信贷计划,配置利润补贴、专门奖励和专项费用,加大尽职免责力度,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强产品之“刃”,精准滴灌,打造数字化服务体系。研发“中信易贷”产品体系,建设“信贷工厂”,打造数字化普惠金融体系,促进效率、质量、风控协调发展。
强风控之“盾”,坚守底线,打造智能化风控大脑。依托亿级客户数据工厂和“中信大脑”,打造覆盖信贷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风控平台,推动普惠金融风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强协同之“势”,聚力赋能,打造综合化“联合舰队”。发挥集团优势,联动兄弟公司为企业打造“股债贷保”一体化综合金融和产融对接服务生态。
强生态之“网”,开放互联,打造多元化服务生态。携手多方力量,共建小微服务生态圈。
中信银行将持续完善有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构建体制机制更成熟、产品服务更丰富、风控合规更健全、协同互动更通畅、生态共融更和谐的普惠金融发展新范式。
下功夫形成财政金融合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志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具有人民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财政和金融的一个交接点。
做好普惠金融工作,需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要在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服务上下功夫,在财政金融合力形成上下功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对于小微企业、乡村全面振兴、低收入群体等的普惠金融服务需求,仅靠市场力量难以充分满足。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不可能包打天下,所要起的作用是“四两拨千斤”,通过支持金融活动带动更多资金更好满足百姓的普惠金融服务需求。
财政和金融各有侧重点,金融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但普惠金融对金融企业来说是承担一种社会责任。在这方面,普惠金融和财政高度契合,财政通过普惠金融服务,增加对小微企业、就业民生、低收入群体等的支持,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加强保险保障和服务创新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降彩石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保险保障和服务创新。2024年,人保财险承担保险责任金额2988万亿元,“十四五”时期,保险责任金额年均复合增速23.7%。
创新推动科技保险。设立科保中心和12家分中心,成立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鉴证评估中心,推出“中试保”、“低空保”、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责任险、专利密集型产品责任险等产品,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提供全流程风险保障。
大力拓展绿色保险。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开创海外新能源车险定价模型和经营模式,为绿色出行提供保险解决方案。
优化普惠保险供给。积极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巨灾保险制度,面向新就业形态人员、小微企业等群体创新推出“骑手保”“安业保”“家服保”“助微保”等一系列专属产品。
丰富养老金融服务。积极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健康险、长护险。加大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领域保险供给,满足老龄群体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
深化数字金融发展。自主研发PICC数据泄露网络风险量化评估模型,在具身智能、数据确权、共享经济、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领域创新保险产品,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供支持。
拓展保障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合规官许崇苗
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环,中国人寿始终把发展普惠保险作为重要使命。
突出“广覆盖”,让金融保险资源惠及更广泛群体。中国人寿依托覆盖全国、深入乡村的1.8万个机构,以及全渠道经营优势,建立了“网点到镇、人员到村、服务到户、线上线下”的普惠保险服务新体系,累计服务客户超6.2亿人。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为近1.1亿人次老年人提供风险保障,新增承保乡村人口近1.6亿人次。
突出“强保障”,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保障需求。中国人寿不断完善普惠产品体系,已开发200余款产品,构建包含意外、疾病、医疗、护理等多元保障责任的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保险服务场景,上半年,创新推出家政人员意外与疾病保险、老年人专属意外骨折医疗险等。持续优化“保险+服务”,构建起涵盖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项目的服务体系,国寿大健康平台注册用户已超过5000万。
突出“便捷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服务体验。易投保——持续优化办理流程,作业时效性和标准化程度大幅提高;快理赔——利用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理赔直付最快可至秒级,上半年数智化服务赔案占比超75%;暖人心——中国人寿寿险APP推出“尊老模式”,累计服务客户超5000万人次。
中国人寿将以服务国家大局为己任,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持续深耕普惠保险,不断拓展保障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