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中国资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内,智能机械臂正忙碌地搬运和组装电动重卡电池,这条高度自动化的柔性生产线预计年产能可达10GWh(吉瓦时);在静海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拆解车间内,废旧车辆在自动化流水线上逐步化整为零,拆解下来符合标准的回用件将进行再次循环利用;在河西区的电动自行车换电站前,居民扫码、换电、付款,不到一分钟就完成电池更换重新上路……
2024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作为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资环依托旗下资环绿投、资环电池、资环机动车、资环塑料等子公司,在天津先行先试,围绕产业基地建设、绿色能源服务、民生网络覆盖等领域持续发力,不仅打造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样板工程”,更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的可复制路径。
建设示范基地
“100天的时间,我们把一座闲置厂房打造成占地面积2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的示范基地,致力于建成国际领先的‘零碳园区’。”中国资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负责人罗晓光指着示范基地中控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讲述园区落地的“加速度”。这是中国资环成立以来打造的首个跨领域、多链条资源循环利用标杆园区,也是“央地共建、产城融合”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典型范例。
“从项目谋划之初,我们就融入资源循环、能源循环、数字循环、资产循环发展理念。”罗晓光介绍,园区内投运具有市场领先优势的动力电池生产线、绿色分拣中心、资源循环大数据中心、分布式光伏、地热能源站等,构建从绿色分拣到梯级利用、再生循环的完整链条。
入驻园区的上海启源芯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柔性电池生产线上,智能机器人正按照预设指令进行工作,通过运输、检测等一系列工序,不到3分钟就组装完成一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生产线年产能预计可覆盖近3万辆电动重卡及工程机械的电池需求。”启源芯动力天津公司负责人丁庆华介绍,生产线在生产电池的同时,将参与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电池制造与循环利用领域的综合能力。
“退役的动力电池经过检测后将投入其他场景进行再利用。”中国资环电池公司总经理白春平介绍,对于没有使用场景的废旧电池,将运往回收拆解基地。通过先进工艺,目前电池拆解后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1%,金属元素做成正极材料,再次供给电池制造公司,形成资源闭环,激活“城市矿山”潜力。
据了解,园区内建设了业内领先的绿色综合分拣中心,设有涉密涉敏载体销毁、涉密涉敏办公设备拆解两条生产线。生产线集成自动导引车、机械手抓取、自动负载分流、全自动打包及高洁净除尘等多项智能化技术,支持全品类电子产品资源回收利用,能够提供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城市再生资源绿色回收利用服务。
创新商业模式
“从扫码到完成换电,只需不到一分钟,太方便了!”天津市市民张先生体验中国资环电动自行车换电站的便捷服务后感慨地说。
全国在用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为4亿辆,平均不到4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在一些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电动自行车使用群体数量庞大,“充电难”问题一直存在,违规充电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中国资环从提升这一日常出行工具的安全性、可靠性出发,在天津市率先推出电动自行车换电示范项目。
换电项目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电池合规+运营可控+低碳环保+定向回收”的闭环路径。项目以电池数据中心赋能全过程运营管理,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智能换电柜、智能电池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出现电池健康异常、电池进入退役周期等情况时,运维系统及时干预、智能调度,确保电池运营安全。
“我们与国内领先的电池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从源头上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白春平告诉记者,如今,电动自行车制造行业的头部企业、电池循环利用领域的优秀企业,纷纷加入换电示范项目合作网络,组成全产业链的生态联盟,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中国资环电池公司在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性的同时,通过退役电池定向回收,构建了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的电动自行车换电模式。预计未来10年内,这一模式将形成10GWh的电池换电循环利用产业。相应的换电模式也将逐步拓展至电动重卡、电动船、低空飞行器等多元化场景。
打造服务平台
“家里有闲置的手机,由于担心数据风险,不敢随意处置。”不少市民有这样的顾虑。为此,中国资环搭建手机安全回收绿色供应链平台,服务区域目前覆盖32个重点城市,实现线上“芯碎无忧”小程序与线下“手机回收一体机”的高效融合。
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手机闲置总量达到60亿部。中国资环电子电器公司2024年11月启动手机安全回收处置专项行动,打造全国性电子产品安全回收、隐私销毁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网络平台,显著提升了废旧手机回收处理效率,下一步还将逐步拓展到电脑、硬盘等电子电器全领域,解决安全隐患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
在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一家船舶拆解厂内,中国资环链金公司靖江公司员工正在对报废船舶进行气割作业。今年,在“设备更新+绿色低碳”双政策驱动下,中国拆船市场迎来反弹。据了解,一艘普通货船拆解可回收70%至80%再生钢铁,拆解下来的优质再生钢铁深受钢铁冶炼企业的青睐,可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减少对原生资源的依赖,有利于钢铁冶炼和特种钢的生产,尤其在钢铁需求旺盛时更具优势。
在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中国资环链金公司马钢诚兴金属资源有限公司绿色工厂,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满载各类型废钢原料的车辆正有序驶入。马钢诚兴公司通过使用破碎机、打包机、剪切机等先进废钢加工设备,不超过两个小时,就能将各种废钢原料加工成为钢厂所需的合格料产品,实现变废为宝。马钢诚兴公司按钢厂需求将废钢配送到钢厂炉前、料斗处,为钢厂减少了资金、运营、库存、管理等成本,起到优质废钢“质量过滤器”、企业效益“增进器”、生产供应“稳定器”的作用。每吨再生料可节约原料铁矿石约1.7吨,节约能源约350千克标准煤,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资环链金公司通过持续深化“平台+基地”模式,全力打造集产业链、数据链、碳惠链于一体的全国性、功能性再生钢铁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平台用户超8万个,平台交易量突破8000万吨,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布局34个中心基地和335个卫星基地,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基地回收网络。
中国资环还持续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循环产业国际化发展。今年8月,中国资环绿投公司国际公司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批40吨进口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原料通关业务,为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迈出重要一步。再生黑粉的进口将助力我国降低对原矿的过度依赖和开采,促进减排降碳和生态保护。
如今,中国资环正加快循环利用产业布局,既紧盯废钢铁、废电子电器、废有色金属、废纺织品、废塑料等传统领域,也瞄准废旧动力电池、退役新能源器件、报废机动车拆解等新领域,推动废旧物资精细管理、有效回收、高效利用,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为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