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本应是达实智能(002421.SZ,股价3.32元,市值70.40亿元)成立30周年的“而立”之年,而公司却在年末遭遇“大劫”。
11月3日晚间,达实智能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颍上县监察委员会通知,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刘磅已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管护。关于此次立案调查的进展及结论,公司称尚未知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可能给正处于业绩“寒冬”的达实智能蒙上了更厚的阴影。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1.36%,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4.15亿元,同比下跌964.15%。
在实控人被立案与经营业绩下滑的双重压力下,这家老牌智能物联网方案商,或许正面临严峻的突围挑战。
董事长刘磅被立案管护,公司称经营秩序正常
11月3日晚间,达实智能发布了一则震动市场的《关于公司重大事项的公告》。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颍上县监察委员会签发的《立案通知书》及《管护通知书》,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刘磅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管护。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管护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监察机关对于符合监察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自动投案人员)规定的未被留置人员,经依法审批,可以对其采取管护措施。
达实智能2024年财报披露的相关资料显示,刘磅出生于1963年10月,是中南工业大学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于1995年3月创立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曾任公司第一至七届董事会董事长,被选为深圳市第三、四、六届人大代表。刘磅现任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深圳达实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达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恰逢达实智能成立30周年。根据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创始人刘磅在致股东信中还曾写道:“2025年3月17日,是达实智能创立30周年的纪念日。”
未曾想,挑战在年内升级,创始人本人在“而立”之年突遇变数。
对于该事项的影响,达实智能在公告中表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知悉立案调查的进展及结论”。公司还称,已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妥善安排,公司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机制,控制权未发生变化,其他高管均正常履职,本事项未对公司日常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终止PPP项目,“断臂”致利润大减
在实控人被查信息披露之前,达实智能的经营业绩已“亮起红灯”。
根据公司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报告》,达实智能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7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46亿元大幅下滑31.36%;归母净利润更是录得巨额亏损,为-4.1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798.79万元相比,同比下降964.15%。
记者注意到,达实智能业绩下滑的趋势早已显现。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已亏损8876.33万元,同比下滑1053.51%。2024年全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虽勉强录得2588.12万元,但同比降幅已达77.45%;扣非净利润仅为159.55万元,同比骤降97.85%。
对于2025年前三季度的亏损,达实智能在三季报中明确指出,主要原因是“处置洪泽湖达实所造成的资产处置损益及债务重组损益以及营业收入下降”。
这一风险暴露在达实智能过往的财报中早有预警。公司在《2024年年度报告》和《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均提示了“PPP项目资产减值风险”(PPP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出因财政拨款进度影响,回款周期拉长。最终,风险在三季度集中爆发。公司在《2025年三季度报告》中披露,终止洪泽区人民医院PPP项目合作事项,“导致公司净利润减少2.84亿元”。
对于营收的持续下降,达实智能在半年报和三季报中均解释为“受下游行业的需求波动影响,签约中标情况不及预期,且部分已签约项目实施进度滞后”。
一边是早已显现的下游需求疲软、项目滞后导致的营收下滑,另一边是PPP项目风险暴露带来的巨额资产处置及债务重组损失,如今又叠加了实控人被立案管护的“黑天鹅”事件。达实智能的30周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