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4 09:54:21 股吧网页版
2025 AI创业狂潮:有人半年签单破亿,有人死磕“非共识”,“iPhone时刻”已至?
来源:时代财经

  AI的浪潮以不可逆转之势呼啸而至。

  在这股颠覆性的力量面前,无论是身经百战的大厂“老兵”,头顶光环、知识储备丰富的海归精英,还是刚踏出校门的懵懂新人,甚至是籍籍无名的草根群体,都站上了同一条崭新的起跑线。

  多位AI创业者告诉时代财经,他们在这轮AI浪潮中,看到了过去商业难题的新解法和未来趋势的新机会。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速度、认知和执行力的全面竞赛。

  当下,全球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依然保持高位。而高盛发布报告直指生成式AI是否是“投入太多,获益太少”的资本无底洞,即一个可能永远无法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正回报的巨坑。

  一边是“泡沫论”的质疑,一边是AI持续掀起的新热潮。对于入局的AI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如何“冒险”成功,成为最重要的课题。对趋势的敏锐嗅觉、试错的勇气和极度灵活的组织能力,可能是更稀缺的筹码。

  在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大陆”上,有人押注AI内容生态,有人深耕机器人交互,有人攻坚智能体技术,各自用差异化打法,试图在巨头环伺的夹缝中,率先找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自由创业者与大厂“老兵”同台竞争

  “我没上过班。”在深圳市南山区软件产业基地的一个办公楼里,时代财经采访造梦次元创始人沈洽金时,他笑着用一句平淡的话,为自己十余年的创业“野路子”定了性。

  作为连续创业者,沈洽金的创业资金除了来自天使投资人的部分,也有其自身的创业积累。从大学时代做互联网相关零散项目开始,他开启了“不设限”的创业实践,在他看来,如今攒下的所有经验,都来自于风口上的亲身试错。

  从“个人站长”到创办通用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公司,再到成立互动视频平台,在创立造梦次元前,沈洽金正在“互动视频”相关项目中寻求出路。

  2022年底,生成式AI浪潮袭来。当看到ChatGPT与用户展开关于“30岁之后如何好好生活”的对话时,“我感觉AI破解了人类的情感密码”,沈洽金说,这一刻他意识到,这轮大模型技术的颠覆式进步,会让他上一段创业没能实现的梦想成为可能——AI能够降低内容创作门槛和创造更个性化的供给。

  2023年春节过后,他带着“互动视频”创业的核心团队,在短短三四个月时间里,迅速筹备并创立了AI驱动内容公司“想法流(IdeaFlow)”,推出“造梦次元”——定位为“新一代AI互动内容平台”。

  在沈洽金的构想中,AI会在“造梦次元”里重组一个平行于现实的新宇宙,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新宇宙里,帮助创作者孵化出第一批原生“AI网红”,让他们都签在“造梦次元”厂牌下。“‘IP’化能让用户对AI角色产生情感记忆,而不是一次性消费。”截至2025年6月,造梦次元App累计用户超1000万,用户日均活跃互动时长超100分钟。

  星尘智能Astribot S1机器人

  而距离“想法流”不到2公里的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内,星尘智能创始人来杰几乎与沈洽金在同一时间投身到这轮AI浪潮。

  在叩响投资人大门之前,来杰拥有在外人眼中足够光鲜的“双料”履历——原百度小度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原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 1 号员工。在腾讯,他作为核心架构师,帮助顶尖科学家张正友博士搭建了Robotics X 实验室的骨架。在2022年底,ChatGPT 还未横空出世,他就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举动——离开腾讯,带队创业,成立星尘智能,去做 AI 机器人。

  这背后,源自来杰的一次顿悟。2022年,他被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提出的“世界模型”概念点燃:AI要实现真正的智能,要脱离互联网的束缚,去和真实世界交互和学习,获取真实的反馈。

  “那一刻我豁然开朗。他所描述的不就是一个机器人吗?”来杰意识到,机器人不仅是AI的“执行器”,更是AI的“传感器”。大模型需要机器人来获取它们在互联网上永远无法得到的物理世界数据,才能完成自身的学习闭环。

  带着这一理念,“在星尘智能成立第一天的时候我就告诉团队,我们要Design for AI, 做一个‘为AI而设计的机器人’。”来杰说。

  在今年 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5)上,星尘智能Astribot S1机器人准备早餐、制作咖啡、分拣物品、熨衣清扫、奏乐跳舞、陪玩游戏……一系列长序列任务、复杂操作,都能丝滑完成,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Astribot S1背后,“AI智能”与“超强操作”深度耦合,让人看到了“AI机器人助理”正在走进现实。

  DeepWisdom产品MGX

  同样是大厂精英出身的,还有DeepWisdom创始人兼CEO吴承霖。他曾拥有在腾讯等公司处理十亿级用户、千亿级数据的AI落地经验,获得腾讯、华为内部数十个奖项。

  “我们从大厂走出来创业,初心很清晰:降低AI落地成本,把大厂级 AI 技术变成普通企业用得起、用得上的产品。”吴承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很宏大——重新改写公司的定义。

  他认为,“1人公司+AI军团”应该成为社会常态:一个人就可以拥有一个创业团队——有多个专家智能体帮你完成所有工作。未来的商业巨头,可能不再诞生于硅谷的董事会,而是诞生于任何一个有Wi-Fi的卧室或咖啡馆。

  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时,吴承霖就断言自然语言编程很快会到来,并提出“多智能体是下一代AI的技术栈”。2023年初,他闭门打磨出MetaGPT原型。DeepWisdom今年2月上线的智能体产品MGX在0成本推广下,上线仅一个月,年化(ARR)收入便突破100万美元,目前全球注册用户超过五十万。

  从“巨头”夹缝中突围

  AI的起跑线虽然公平,但赛道上早已布满了“巨头”的身影。如何在“巨头”的夹缝中存活,是创业者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时代财经和多位创始人的对话中,他们的答案不尽相同。

  “很多人担心这是个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故事。但如果一开始就把尚未发生的事情作为限制自己去进行市场和技术探索的阻碍,那么(创业)这个事情就一定成功不了。”深圳深元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深元人工智能)董事长周家豪向时代财经说道。

  1994年出生的周家豪,是这批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代表之一。2025年3月,他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家团队,创办深元人工智能,凭借着团队在之前创业经验中的技术积累,带领公司在2个月内实现技术跨越,于5月份发布全球首个L4级智能体母体系统“MasterAgent”——支持一键生成多智能体集群并自主专业协作交付成果。

  面对激烈竞争,周家豪在“多手准备”中,把“保持敏捷开发机制和效率”排在第一位。当有问题出现时,他们的原则是“立刻开会讨论敲掉”,绝不拖延。“只要用户给到一个需求,我们就把这件事情给研究透,把想法快速落地,完成到位。”

  而今年年初,周家豪和团队来到深圳,看中的也正是这座创业者乐园之城有大量的商业机会和超高的执行效率。“事实证明我们来深圳是对的,在深圳这半年的发展抵得上过去四年的发展。”

  以“效率”为首,让MasterAgent一经问世便在商业化路上“狂奔”。据他透露,目前深元人工智能完成的合同金额已超过1亿元,渗透至金融、医疗、汽车制造、法律服务、政务服务等各大垂直行业。

  相较于快速出击,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沈洽金的突围之道是寻找“非共识”。

  “应用公司的机会在于构建‘非共识’的壁垒。”沈洽金总结道,“大模型厂商就像‘操作系统’,创业公司不能只做简单的工具,因为会随着操作系统的更新,而被‘吃掉’。必须要做‘操作系统’做不了的事——建立内容生态。”为能及时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技术研究员聊天几乎成为沈洽金每天的固定动作。

  而吴承霖则向内挖掘“组织创新力”。他参考成功“巨头”们的经验,希望在DeepWisdom内部打造学术循环组织,因此公司大部分代码都内部可见。作为CEO,他会在转正、答辩、给绩效等环节去看每个人的代码细节,且欢迎大家去找CEO代码中的BUG。不仅如此,公司内部大部分工作都通过开源和学术进行发布,从而构建学术循环。

  对组织效率的极致追求,让DeepWisdom催生了“root组”——一个“由氛围编程精英 + AI Agent 混编的超级小队”,被赋予了“端到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高权限,彻底避免冗长的需求传递。

  实际上,这些突围方式,也在AI领域专业投资机构锦秋基金披露的数据中得到印证。据锦秋基金观察,过去一年,快速成长的公司有三大信号:解决具体的痛点、做填补鸿沟的产品,以及执行力。

  锦秋基金创始合伙人杨洁在近日举办的锦秋基金被投CEO闭门讨论会上提到,“AI放大了整个执行力的负例效应,所以快的团队和慢的团队差距会越来越剧烈和越来越快地显现出来。能够识别负例的方向并且有更高的执行力,是决胜的关键。”

  AI迎来泡沫还是“iphone时刻”?

  回顾来看,2025年初,DeepSeek的爆火引发VC圈掀起一波集体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情绪。当时,时代财经采访了解到,整个春节VC们都是在“加班”中度过,急着找人、找项目。而如今,VC们依然忙碌,但市场关于“AI泡沫”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

  10月6日,在旧金山举办的OpenAI年度开发者大会(DevDay)上,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Sam Altman)也罕见表态。“我知道写泡沫化的故事很诱人。事实上,我认为AI的许多领域现在确实有点泡沫化。”但其强调OpenAI自身处于健康发展状态。

  而在近日披露的上季度财报中,科技巨头谷歌、微软、亚马逊以及Meta均明确指出公司将增加AI方面的资本支出,并预测这种趋势将持续到明年。

  在微软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分析师马克·莫德勒(Mark Moerdler)直接对公司发问,是否有信心确信这些 AI 投资最终会获得回报?“或者坦率地说,我们现在是不是正处于一个泡沫之中?”

  回望过去互联网发展,伴随多数新事物的兴起,“泡沫论”也会准时出现。

  “每一个新技术浪潮都一样,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早期,都有关于泡沫的质疑声出现。”沈洽金认为,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因为大家发现AI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在日常生活中被用起来。新技术刚出来还有很多新的能力在开发,很多产品还不完善。但AI在消费领域的潜力将十分巨大。我们只需要等待就行了。”

  “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泡沫,而在于谁能在泡沫破灭后留下来。”锦秋基金投资副总裁石亚琼告诉时代财经,“FOMO依然是投资圈常态,因为市场上为好项目预留的资金是远高于好项目需要的资金量级的。但基金的具体投资策略在分化,大家开始问更实在的问题:谁真正理解用户需求、哪些公司在建立真正有价值的数据飞轮、哪些公司在真正形成优势。”

  当前AI创业的主要方向分为三类:应用层、算力/芯片层、具身智能/机器人层。有的人在应用层重建行业的工作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在芯片端重建计算的基础;还有的人通过机器人重建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的交互。

  今年,行业中应用层百花齐放。把锦秋基金作为一个观察创投趋势的样本来看,过去一年,锦秋基金出手了超过 50 个项目,其中有56%为应用层,25%为具身智能,10%为算力基础,另有接近8%为智能硬件(硬件形态的AI应用)。

  “到底是模型未来一统天下,还是产品更有价值”——这是今年以来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一位VC向时代财经透露,其内部判断“更懂得用户的产品是更稀缺的。”

  在商业化方面,天际资本副总裁江志桐告诉时代财经,在这一波情绪价值类产品中,“我们不会去追求一个绝对的收入”,而是看用户本身对这个产品的情感链接和依赖程度、平台的用户粘性是否得到验证。“一个成熟的团队,会锁定自己的用户群,通过把产品策略做得更好,来和用户建立更深的链接。这些(深度链接)是新平台无法轻易夺走的。”

  芯片是另外一个巨大的市场,Token调用量正在加速增长。AMD预计到2028年AI芯片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据谷歌母公司Alphabet 2025 年Q3财报电话会议,第三季度其每月处理Token数量从980万亿次飙升至超过1300万亿次,同比增长了20多倍。

  另外,机器人领域正在迎来ChatGPT时刻——数据集爆发、资本狂奔、成本下降,这三个拐点同时发生。IT桔子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386.24亿元,是2024年全年总融资额的1.8倍。

  “市场可能低估了AI 行业的热度,以及高质量人才加入后的产业虹吸效应。对创业者来说,可能需要思考的是当更多公司都能融到钱后,如何应对竞争,尤其是如何招募人才及防止人才流失。”石亚琼判断2026年行业整体的“水温”会更热。

  泡沫论的另一边,更多人在追问:AI的“iphone时刻”是不是要来了?

  在前述闭门讨论会上,杨洁给出了她的答案:“AI的iphone时刻其实不是要来,而是已经开始了。今天大家都在同样的大浪上。回忆2007年的iphone时刻,那之后十年诞生了高通/ARM、OV小米、微信/抖音这样的‘参天大树’。无论在哪个战场,现在都是最好的时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