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巴西乌鲁库11月3日电(记者陈威华王天聪)巴西石油公司(巴油)在亚马孙雨林地区运营巴西最大陆上油田——乌鲁库油气生产基地。30多年来,巴油在乌鲁库基地积极探索在能源开发中加强生态保护,取得突出成绩。在202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于巴西召开前夕,记者前往这个位于亚马孙雨林腹地的油田一探究竟。
乌鲁库距离巴西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650公里,隶属于科阿里市,临近亚马孙河支流乌鲁库河。它所在的索利蒙伊斯盆地是巴西第二大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达400亿立方米。乌鲁库油气生产基地自1988年投产以来持续稳定运行,每日开采原油和天然气,为巴西北部地区提供重要能源支持。
乌鲁库油气生产基地总经理希尔特·班代拉介绍,早在20世纪70年代乌鲁库所在地区发现大型气田之初,如何在不破坏原始雨林的前提下进行开采就已成为巴油的主导战略。当时,参与项目论证的专家们一致提出:“一定不能以破坏雨林修建公路的方式进行开发!”为此,巴油与当地一家航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每天动用飞机运送人员和物资。在乌鲁库河适合通航的时候,大批物资也会通过水路从马瑙斯运来此地,而基地产生的固体生活垃圾则主要通过水路运往马瑙斯处理。
37岁的工人埃尔布松来自距离乌鲁库最近的小城市卡拉瓦里,两地相隔超过100公里。每隔14天,他需要乘坐公司提供的直升机通勤。和他一样,从领导到普通员工,乌鲁库基地的1000多人都需要乘坐飞机或直升机往返居住地和基地。
在乌鲁库基地投产之前,亚马孙地区居民所使用的液化气主要靠外部运入,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大量货轮往来也会造成环境污染。1988年基地投产后,乌鲁库基地直接将开采的天然气加工成液化气,供应包括马瑙斯在内的巴西北部地区居民日常所需;而开采出来的原油,则由位于马瑙斯的炼油厂加工,不仅满足本地能源需求,还大量销往外地。
2006年,乌鲁库-科阿里-马瑙斯天然气输气管道投入使用。拥有200多万人口的马瑙斯市将原本使用燃油发电的7座电厂全部改用天然气发电,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0万吨。
班代拉介绍说:“如今,基地每天生产超过1300万立方米天然气,满足了巴西北部地区居民80%的用气需求,仅每天向马瑙斯供气就超过510万立方米。部分东北部地区居民也从中受益。”
目前,在基地拥有的全部100口井中,75口正在运行。在10号井,负责现场监测的工程师拉斐尔·沙维斯从管道口接了一杯从地下1700米抽出的油气水混合物,向记者展示,其中天然气很快就挥发了,只剩下液体,油在上,水在下,层次分明。他说:“乌鲁库的原油很轻,因此提炼难度较低,在市场上的价格更高。而伴随油气抽出来的水,在基地经过处理后将重新注入到地层中。”
根据巴油发布的年度《气候变化手册》,2024年该公司运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计为4700万吨二氧化碳,与2015年相比减少40%。巴油的远期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运营排放碳中和。
记者注意到,10号井的边上安装了一套光伏系统,为自动抽油机供电。负责减碳计划的雷娜塔·卡瓦尔坎蒂表示,乌鲁库基地自投入运营以来就高度重视减碳,一方面使用天然气发电以满足基地电力需求,另一方面也在逐渐引入更环保的光伏模式,因此成为巴油全部生产基地中的环保样板。乌鲁库基地已有35口井使用光伏供电,预计从2026年初开始,运营中的油井将全部使用光伏供电。
作为亚马孙雨林中的生产基地,乌鲁库基地还在执行一个重要的环保项目——生态恢复。基地自创立以来,持续开展植树造林计划,以补偿工业开发造成的毁林现象。班代拉说:“截至今年6月,我们已经种植150万棵各类树苗。”
在已经废弃的“大嘴鸟生活区”,展板上的前后对比照片显示,当年为建设生活区而平整出来的土地,如今大部分都已种上各种树木,郁郁葱葱。临离开基地前,班代拉开着一辆比亚迪电动车到“大嘴鸟生活区”跟记者会合,埃尔布松带着大家,每人种下一棵纪念树,守护亚马孙雨林这个“地球之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