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作为白酒产业大省的贵州,开始“出招”——11月3日,贵州省商务厅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表示,核心是从“卖酒”向“卖服务”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推动行业生产者进一步严守品质、提高技艺、研发产品;推动销售者进一步拓展渠道、打造场景、讲好故事;使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酒文化过程中,获得品鉴能力和情绪价值,提升舒适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实现这一目标,贵州省规划了清晰的产业升级路径,围绕六大重点任务系统推进:
——提升产品服务供给。《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加投入,加大产品、工艺、服务、市场等研究,结合需求持续丰富产品、服务、文化等供给。鼓励企业发扬和传承酱酒工艺,研制低度酒、风味白酒、果味酒、中式鸡尾酒以及适应不同场景的基酒产品。鼓励零售企业、餐饮企业、KTV、酒吧、休闲吧等创新服务方式,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既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外观、口感、烈度等需求,也获得文化体验、价值认同。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指导意见》提出,深入实施“白酒+”产业融合行动,大力推动酒旅、酒餐、酒商、酒体融合发展,组织白酒产品进景区、进交通枢纽、进商场超市,将酒文旅目的地与“支支串飞”“小车小团”等旅游产品充分联动,拓宽产业边界。深入实施“白酒+”产品融合行动,发挥酒咖、酒茶组合优势,拓展跨界消费市场。深入实施“白酒+”文体融合行动,酒与演唱会、体育赛事、文艺活动相互促进,鼓励创作酒与生活主题文艺作品。深入实施“白酒+”康养融合发展行动,支持企业与医疗机构、康养基地合作,鼓励在康养机构、度假区引入与白酒相关的静心养性项目。推动建设一批集经典文化体验与康养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或康养场所,提供沉浸式、疗愈型休闲度假服务。制定白酒出口三年行动计划和目录指引,创新“黔酒全球行”活动形式,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数字服务等技术赋能,实现白酒协同创新生态。
——营造新型消费场景。《指导意见》提出,依托白酒基地、旅游景区、网红街区、高档酒店等,打造新型消费载体,培育提升一批示范性酒庄、一批美酒美食街区、一批酒旅融合景区、一批五星级白酒体验酒店;挖掘白酒民俗文化,丰富民俗活动方式和内容,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白酒文化节日活动,提升“赤水河谷九月九”“酒博会”等活动的影响力,形成多元化的活动矩阵。用好“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流量场景,在活动场所周边,打造酒馆、美酒美食街区,培育消费新场景。
——升级白酒营销模式。《指导意见》提出,引导经营主体转变营销理念,紧跟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文化内涵、升级消费场景,构建白酒新营销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展会和境外展会等平台推广白酒生活方式,搭建线上与线下融合销售模式,推动精准客群营销方案,鼓励企业开展私域电商、内容电商和综合电商矩阵推动营销。
——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企业、行业商协会、学校培养招引一批白酒专业人才。以酱香白酒就业培训联盟为抓手,大力开展调酒师、品酒师、酿酒师、侍酒师、酒体设计师等职业(工种)订单、定岗培训,培育一批懂贵州白酒、爱贵州白酒、乐于推广贵州白酒的人才。深化校企合作,精准对接白酒产业链需求,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培养复合型白酒产业人才。推动一批网红达人、国外友人、海外华人成为贵州白酒传播者。
——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指导意见》提出,深入挖掘贵州白酒的历史渊源、酿造工艺、文化典故、民族酒俗,促进中华优秀传统酒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与传承,鼓励白酒企业加强酒文化挖掘,强化古遗址、古酒坊、古窖池等保护利用,展示各家白酒企业文化特色,讲好贵州白酒故事,为贵州白酒提供强大文化支撑。制作国际化贵州白酒文化宣传片,加大贵州白酒文化宣传推广和国际化传播。指导酒类博物馆做好展示展览,社教活动,宣传活动,打造贵州白酒公共文化品牌。推动中国白酒老作坊(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中国白酒世界名片。推动以保护茅台酒酿制技艺、仁怀酱香型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为核心的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对酱香型白酒文化实现系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产业化支撑和国际化表达。
为确保政策落地,贵州省将建立省级层面协调机制,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企业设备更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信贷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