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寻求战略合作伙伴长达一年多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双方将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星巴克“卖身”的传闻,源于一年多前。2024年7月,时任星巴克全球CEO纳思瀚表示,正处于探索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早期阶段,以进一步增强竞争地位,加速增长和创新,在中国取得长期胜利。
在10月下旬的财报电话会上,星巴克新任首席执行官再度重申了在中国市场探索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计划。他说:“所有迹象都表明(在中国)的竞争环境非常激烈……我们需要弄清楚如何在市场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探索可以帮助我们长期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外界普遍认为,在中国市场,星巴克面临着业绩下滑以及来自瑞幸咖啡等本土咖啡品牌的激烈竞争。2023年,瑞幸咖啡的年度销售额首次超越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夺得榜首。
2024年11月,消息称星巴克正考虑将中国业务的部分股份出售给当地合作伙伴。2024年11月21日,星巴克回应:“公司正在花时间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运营以及市场竞争环境。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途径,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25年,不同的消息称,多家机构表明了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积极意向,星巴克向多家潜在买家发出磋商邀请,竞争趋于“白热化”。
2025年6月,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倪睿安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出售其中国业务股份的计划已引起了“大量兴趣”。“好消息是,我们收到了很多关注——非常多有兴趣的投资人。合作方将和星巴克共同规划如何将门店数量从8000家拓展至20000家。”
虽然没有透露具体潜在投资者的名字,但他强调公司对引入合作伙伴“持开放态度”,并表示“不急于推进这一过程”。
实际上,早在初入中国时,星巴克就曾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拓市场。1999年,星巴克最初进入中国时,找到了三家合作伙伴,北京美大咖啡代理北京、天津为主的北方地区,香港美心集团代理香港、深圳两地,此外星巴克将台湾和江浙沪的代理权先后授权给了统一集团。随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星巴克总部陆续将门店经营权收回。星巴克在中国大陆采取全面直营的模式。
10月30日,星巴克发布截至9月底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全球同店销售额增长1%,七个季度以来首次录得正增长。中国业务方面,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实现营业收入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星巴克中国2025财年全年营收达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
博裕投资什么来头
同星巴克联姻的博裕投资(也称:博裕资本),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其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构建了涵盖私募股权、公开市场、基础设施及创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管理平台。
所谓另类资产,是相对传统资产(如股票、债券)而言,泛指不在传统公开市场频繁交易、流动性较低、估值方法特殊的资产,包含私募股权、私募债权、基础设施、不动产、自然资源与大宗商品等。
公开资料显示,博裕投资的创始人包括马雪征、张子欣等知名投资人。马雪征曾任联想集团财务总监,被誉为“创投教母”。张子欣曾任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和首席财务官。
在博裕资本运营的早期,其成功的投资项目包括同程网、满记甜品、阿里巴巴等。此后,博裕资本的身影先后出现在极兔速递、网易云音乐、蜜雪冰城、蔚来汽车等项目中,可见其投资方向主要为新兴科技和新消费等。
今年上半年,博裕资本通过旗下基金收购了高端百货商场北京SKP约42%—45%的股权。作为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奢侈品百货之一,北京SKP曾以265亿元销售额加冕“全球店王”;近年来,其陷入销售额下滑的困境。
博裕资本还将目光投向了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今年8月20日,北京致敬未知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博裕资本等联合投资。致敬未知科技是一家专注于AR互动技术的提供商,主要从事AR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根据Preqin的统计数据,博裕资本的历史基金净内部收益率(IRR)稳定在25%以上,超过亚洲私募股权基金平均15%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