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视为具身智能的量产元年。当业界目光多聚焦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时,佛山却凭一张“重量级订单”成为年度焦点。今年8月,佛山企业天太机器人与战略伙伴共同拿下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10000台订单。
天太机器人斩获大单背后,标志着中国企业率先撞线“规模商用”门槛,也揭示了未来产业培育的另一个关键维度:规模化落地的能力。事实上,决定从实验室技术走向产业化生死的往往是规模化落地的能力——产业适配、成本可控。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注重供需对接,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重大技术攻关需求,优先布局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和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做好场景资源开放、中试验证创新、商业模式探索等工作,促进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
作为制造业的风向标城市,佛山探索出一条“场景驱动型”升级路径,以本地丰富的应用场景作为最大筹码,逆向牵引与孵化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种以产业根基为锚点、以应用场景为杠杆的破局之道,为全国制造业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借鉴的“佛山样本”。
车间里长出的未来产业
晨曦微露,容奇港码头,白色的嘉腾UGV无人地面车开始新一天的作业,它们平稳穿梭于集装箱丛林之间,将货物有序运往指定堆场。最高载重可达70吨,最大时速可达22km/h。
码头附近,海信、容声、格兰仕等知名家电企业林立,每天都有大批的家电及配套产品从容奇港出发,走向全球。“无人”车队的加入,让单箱转运效率明显提升,从前“船等货”,现在“货等船”。
不远处的佛山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内,美的集团自研自产的人形机器人也进入了流水线,广东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全自动生产线24小时不间断运作,平均30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机器人。
“佛山机器人产业,是从车间里长出来的。”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殷红军分析,佛山拥有家电、陶瓷、家具、铝型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很早就面临了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招工难等问题,亟需提质增效降耗。因此,佛山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有着最迫切、最庞杂也最真实的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即时的验证场域。
这种“需求反哺产业”的逻辑,推动了佛山机器人产业的集聚: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58万套,同比增长43.5%,占全国总产量的6.4%,全市3000多家机器人企业共同构建起“核心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相关产业营收逼近600亿元。
如果说佛山机器人产业的训练场就在工厂,那佛山氢能的发展也离不开工厂。“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绿色能源”氢能亦被明确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佛山作为全国最早探索氢能应用的城市之一,佛山最早把氢能应用在工厂生产环节。
走进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氨氢零碳示范车间,一条长约150米的辊道窑炉安静地运行,与传统窑炉不同,它的燃料管里流淌的是氨氢混合气体。这是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示范线。据测算,其年产量近150万平方米,通过辊道窑100%纯氨燃烧,每年可减碳5200吨左右,为高温制造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新方案。
这样的“零碳样本”,在佛山并非个例。今年8月,仙湖实验室联合广东意利克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铝棒加热炉,首次实现铝加工行业加热环节零碳排放;南海区仙湖氢谷里,氢能公交车、两轮车、环卫车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全国首座“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
截至2025年,佛山已聚集170多家氢能企业和机构,形成涵盖制氢、储氢、输氢、用氢的完整产业链。南海区更是凭借密集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被业内称为“中国氢能产业之都”。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朱小建表示,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佛山开拓绿色、智慧能源装备新赛道,推动新型储能、氢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构建起具有佛山特色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
场景适配让技术“落地即实用”
在佛山,未来产业的“突围”从来不是技术参数的“孤勇冲锋”,而是贴着产业场景的“精准适配”。这种适配能力,让佛山在半导体这样的“高精尖”领域,也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8月28日,全省最大的光芯片产业化项目落户南海,先导稀材投资63亿元建设外延片、芯片与光模块产线,达产后年产值近百亿元。这一项目填补了佛山在光芯片制造环节的空白。
在它之前,佛山半导体产业动作频频。今年6月,星通半导体摘得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一宗约90亩的工业地块,将打造大湾区规模最大的芯片测试封装基地;3D视觉感知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奥比中光、集半导体芯片研发设计、功率器件、集电路封测和销售为一体的信展通也有项目落地佛山。
这些企业的到来让佛山半导体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作战”,全链条生态体系初现雏形。数据显示,佛山规模以上半导体企业已达336家,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初步构建起“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的完整产业链。
“这不仅能与佛山的智能家电、汽车等产业形成更紧密的协作,还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实现更高效的协同发展。”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燕志雄分析认为,佛山半导体产业正在形成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场景的力量,还体现在技术迭代的“加速度”上。
在与未来产业息息相关的核心技术环节,佛山屡有技术突破,填补国内空白并实现产业化落地:纬达光电打破国外垄断,在国内率先实现高耐久染料系偏光片国产化量产,该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电网新型智能电表,并远销海外;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OA800油料分析光谱仪,打破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油料光谱仪的历史。目前,全球油料光谱仪市场规模约为年销量200台,中科谛听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不仅在全国居于第一,也在全球市场位居前列;辰宜科技自主研发的100%共识算法将区块链应用成本降至百元级。
这种“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模式,使得技术研发既有基础研究上的创新,又能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打通了一条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快速通道。
未来仍需强化创新要素协同
战略性未来产业的共同特点在于,其发展初期缺乏现成的市场和应用场景,投资规模巨大,回报周期漫长,单靠市场自发力量难以快速成型与集聚,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携手长远布局。
在采访中,无论是长期忙碌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的殷红军,还是包括诸多企业,都提及“佛山政府高度重视创新要素的协同配置”。南方财经记者获悉,佛山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建设中试平台、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等举措,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这种系统性的创新生态构建,使佛山在半导体、氢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转变。
比如氢能版图的扩大就离不开各方的协同:政府负责搭建基础设施,仙湖实验室聚焦关键技术攻关,蒙娜丽莎、欧神诺等企业提供“试验场”,金融机构则为企业“输血”。
机器人产业的生态构建,同样如此。佛山不仅有美的、库卡这样的龙头企业引领,还有3000家中小机器人企业配套,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政府则通过建设机器人产业园、举办机器人博览会等,为企业搭建对接平台。今年8月,佛山更是发布《佛山市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从关键技术攻关、智能机器人开发应用、产业投融资等八大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支持,通过资金扶持突破技术瓶颈,抢占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先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佛山近年来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单点技术和应用创新上取得显著突破,未来还要进一步坚持。”殷红军表示,下一步,佛山应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寻求更高质量突破,尤其是在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集中发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则建议,佛山应进一步放大区位优势,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联合创新联盟”,推动与广深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与创新平台,“佛山可以依托广深港澳的科研资源与自身的产业化优势,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从容奇港的无人车到蒙娜丽莎的零碳窑炉,从具身智能机器人到氢能、半导体,这座以“制造”闻名的城市,正凭借“场景突围”与“生态重构”,逐步从“未来产业的参与者”,成长为“生态的主导者”,为全国制造业城市转型提供了鲜活的“佛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