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用户在社交平台爆料称,自己咨询小米客服后得知,“巨省电”仅是空调系列名称,并非性能指标。这一说法迅速引发热议,也将一些企业在营销中长期存在的“命名艺术”再次推向台前。
放眼市场,此类操作已成某些企业的惯用策略。家电领域内,美的“酷省电”、TCL“真省电”、海尔“净省电”等名号层出不穷,构筑起一个庞大的“省电家族”。视线转向大众消费品,“壹号土猪”实为“壹号土”商标的猪肉,“千禾0酱油”则是“千禾0”商标的酱油。这些巧妙嵌入的字眼,极易让消费者联想到传统、天然、健康的品质,然而,它们却只是商标的组成部分,而不能作为对产品实质的描述。
面对“名称与实际品质偏离”的质疑,企业常以“行业常规”作为辩解。然而,这种“标签化”营销实质上构成了对消费决策的误导。数据显示,近七成消费者会因醒目的“省电”标签而产生购买意向。若听任这种因系列名称引发的误解持续影响市场选择,对于恪守本分、诚信宣传的竞争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不公,长远更可能催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它会侵蚀消费者的信任根基——当知名企业都可随意将“巨省电”解释为无实际承诺的系列名称时,消费者对“一级能效”“AI节能”等本应严谨的专业表述还能抱有多少信心?最终,整个行业都可能陷入信任危机的泥淖。
必须指出,知名企业肩负着不同于普通商家的社会责任。行业领导者不仅要遵守规则,更应主动树立标准、定义底线,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当前,鼓励消费、推动家电更新是重要的经济工作,但任何消费的前提是消费者能基于真实、透明的信息做出选择,而非为商家精心设计的标签“创意”买单。健康的市场竞争,本质上是技术实力与诚信品质的比拼,不能异化为“文字游戏”的较量。将“别人做得,我为何做不得”作为托辞,恰恰反映了企业对自身社会角色和长期价值的认知错位。
破解此乱象,需凝聚多方合力。在监管层面,法律已提供明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均明文禁止能效标识的伪造、冒用与虚假宣传。《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都要求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性能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监管实践早已明确,若关键宣传用语极其醒目,而限制性条件等关键信息被刻意弱化,便可能构成违规。
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回归本源,主动将营销重心置于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清晰、透明的产品信息,以真实性能与真诚沟通赢得市场。将辨识责任完全推给消费者,期待人人练就“火眼金睛”是不切实际的。若每一次购物都需要消费者具备“侦探”般的警惕,这不仅是对公众信任的嘲弄,更将从根本上挫伤他们的消费意愿与热情。
诚信是支撑商业社会的基石,当企业选择通过营销文字游戏吸引消费者时,或许能获得短暂关注,但失去的却是长期的信任。将知情权真正交还消费者,将诚信深度融入品牌基因,企业才能行稳致远。这既是法律法规的刚性要求,也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最终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