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学学科要实现从“跟随者”向原创前沿的转变,既需制度层面的调整,也需学术心态与文化氛围的改变。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席南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谈到了他对数学之美的理解,并就我国数学走向前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我国数学如何走向前沿?他坦言,我国数学学科已取得显著进步,但总体仍处于“跟随者”地位,且多在他人开创的领域深耕,而非创造大量原创性的“自家花园”。这背后有深层文化与制度因素,他建议,在评价体系、学术独立性、对学术情感的投入等方面改进完善。
“数学之美既体现在外在的形态上,也深藏于抽象思维与逻辑证明的力量中。”席南华告诉第一财经,许多人感受不到数学的美,往往并非数学本身缺乏吸引力,而是学习过程中被功利导向所束缚。当学习者以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为目标时,很难体会数学抽象思维带来的惊奇与愉悦。若能以更轻松的心态、遇到更好的老师或更合适的文本,数学的美便会显现。
他以欧几里得几何对罗素童年影响为例,称数学之美能像“初恋”般打动人心。
关于数学之美的体现,他分为形美与思维美两类:分形与几何图形的视觉和谐,以及出人意料的几何巧合、简洁有力的证明所带来的逻辑之美。例如,素数无穷、根号2是无理数等经典证明带来的震撼,以及黎曼关于素数分布的工作如何引发出一整套深刻的数学体系,体现了数学对象内涵的丰富性与思维的深度。

图片来源:上海科协
谈及如何让更多人感受数学之美,席南华强调教师的作用与心态的调整。他指出,恰当地引导与少一些功利性的压力,能让学生更容易被数学的结构之美与证明之美所吸引,从而有可能长期投身于数学事业。
席南华建议,要鼓励学术独立与单纯的求知动机,减少对顶级期刊与外部指标的盲目崇拜,回归以“做出伟大工作”为目标的评价取向。顶刊崇拜在某种程度上把评价权交给了他人,不利于原创性工作的开展;真正的原创常伴随不被理解或难以通过既有评审机制的问题,学术界应有更宽容的生态与更强的自我判断能力。
此外,他认为,科研应有长期主义与独立精神,学术环境需要容许失败与长期探索;学者个人也应保持单纯与热爱,把做学问本身作为快乐,而非把追逐荣誉作为主要导向。
他以历史上许多未获大奖但贡献卓著的数学家为例,提醒青年学者关注工作的历史价值而非短期荣誉。
“比如,菲尔兹奖,这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才开始设立的一个奖项。以前那些没有获得该奖项的数学家做数学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他们肯定不是为了获奖这个目标。因此获得奖项固然很好,但最关键的是还是要看你的工作能不能在历史上存留下来。”
在席南华看来,学术道路越单纯能走得越好、越远,没有必要把这份快乐变成指标。如果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所谓的成果、奖项)都是副产品,自然就来了。“如果一味以这些为导向,一个人的科研要达到很高的境界或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我看来是不现实的。”他解释,过于在意结果导向的科研,决定了人的负重太多,会过多消耗精力、内在的心理资源,也不太可能走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