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2025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显示,已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北京君正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被要求就控制权稳定性、股东资质、业务经营等五大核心事项补充说明。9月15日,北京君正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业内人士表示,证监会此次要求的补充说明,将成为检验公司港股上市资质与合规水平的关键,而公司对相关问题的回应也将影响其赴港上市进程。截至记者发稿,公司尚未回应证监会提问的相关事项。
证监会聚焦五大核心问题
大模型备案情况成业务关注重点
证监会在备案补充材料要求中,对北京君正的上市申请提出多维度的待补充说明事项,涵盖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与业务合规等关键领域。
在公司控制权稳定性方面,证监会要求北京君正结合实际控制人偿债能力,说明本次发行前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股份质押是否可能引发控制权变更,以及是否存在《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禁止性情形。这一问题的核心指向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而股权质押风险往往是境外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
在股权结构层面,证监会特别关注公司股东武岳峰投资的资质问题,要求说明其向上穿透后的境内主体是否存在法律法规禁止持股的情形。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武岳峰投资近期刚完成减持动作。据北京君正10月27日公告,该股东在2025年3月4日至10月27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474.748万股。另一股东北京屹唐盛芯半导体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也于10月21日减持公司股份482.54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1.000007%。
关于业务经营的相关关注重点则更为具体,其中大模型业务的细节披露成为焦点。证监会要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述业务模式及涉及大模型的具体情况,并明确是否完成相关备案。作为专注于计算、存储及模拟芯片的企业,北京君正涉足大模型业务的具体形态与合规性,将直接影响市场对其技术布局与发展潜力的判断。此外,证监会还要求说明下属公司含“资产管理、投资咨询”等经营范围的具体情况,是否实际开展金融业务并取得资质,以及整体业务是否涉及2024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的禁止或限制领域。
在融资及数据安全方面,证监会要求公司明确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后的募集资金测算方式、具体用途及境内外募投项目资金占比,境外项目需说明投资审批、核准或备案情况;同时需披露网站、App等产品运营情况,信息内容安全保护措施,以及用户信息收集规模与数据安全安排。
业绩连续下滑
客户、供应商集中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北京君正的营业收入从54.12亿元逐年下滑至42.13 亿元,净利润从7.79 亿元缩水至3.64亿元。
2025年三季报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公司面临的经营挑战: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37亿元,同比增长7.35%;归母净利润2.44亿元,同比下降19.75%。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过高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公司经营的不确定性。根据招股书,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维持在50%以上,分别为50.6%、54.5%、51.9%及51.1%;同期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比分别为65.1%、58.3%、47.8%及51%。北京君正在招股书中提示,若主要客户采购减少或流失、与核心供应商合作生变,都可能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北京君正成立于2005年,2011年登陆创业板。北京君正采用无晶圆厂模式,专注于芯片研发设计并与代工厂合作,产品覆盖汽车电子、工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拟通过港股上市筹集资金用于业务扩张、拓宽融资渠道及深化全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