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2025年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了稳步发展和坚强韧性,内地为香港持续繁荣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各部门一道,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发展建设,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务实合作,持续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力度,同时不断推动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陆磊说。
央行将抓好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和执行对于近期的货币政策,陆磊表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为支持经济稳健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了1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效,充分满足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
二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带动存贷款利率下行,提振国内有效需求。
三是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加大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
陆磊称:“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支持力度和节奏,抓好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和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截至9月末,已有1176家境外机构进入境内债券市场陆磊在峰会现场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全力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深化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响应市场诉求,会同各方不断优化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
据陆磊介绍,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内地开展债券回购,在香港推出以债券通债券为抵押品的离岸债券回购业务,推动债券通债券在香港市场成为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同时优化互换通,扩充报价商队伍,将交易净限额由每日200亿元提升到每日450亿元,便利境外投资者管理利率风险。
陆磊透露,截至9月末,已有1176家境外机构进入境内债券市场,覆盖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持债规模达到3.8万亿元。截至7月末,16.46万名个人投资者参与了跨境理财通业务,汇划金额达到1209亿元;截至8月末,互换通累计交易1.5万多笔,名义本金余额总额约8.15万亿元。在黄金市场方面,今年6月,中银香港的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版指定仓库已经投入使用。
在积极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方面,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支持香港金管局基于常备互换协议,推出总规模1000亿元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并于10月升级扩展资金用途,为在港商业银行提供稳定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来源。9月末,该项安排下已累计发起交易近300亿元。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常态化在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会同相关部门在香港市场提供离岸人民币国债等高信用等级人民币资产,丰富离岸市场产品体系。今年1月至9月,(中国人民银行)已在港发行7期共2550亿元央票,央票余额1700亿元,较上年末又增加了300亿元。”陆磊说。
在推动开户、跨境支付、征信等金融服务的互联互通方面,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户已扩大至8家银行。陆磊介绍:“截至7月末,港澳居民累计开立Ⅱ类、Ⅲ类银行账户47.5万个,交易金额达到418亿元,72%的账户绑定了移动支付,极大便利了港澳居民在内地的就学、就业和生活。”
在拓展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港业务方面,陆磊称,截至9月末,CIPS在香港的直接、间接参与机构已达到113家,有效便利了国际贸易投融资的跨境结算。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推动上线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即“跨境支付通”)、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平台,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二维码跨境扫码支付,为两地人员经贸往来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跨境支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