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4 20:48:30 股吧网页版
专访平安人寿总精算师孙汉杰:分红险的经营本质是一场“马拉松”,需关注长期收益,保持定力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K图 601318_0


K图 02318_0

  头部寿险公司在分红险赛道的转型力度正持续升级。

  今年年中,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便对外披露“转分红”核心方向:9月利率调整后,财富养老类产品将全面转向分红型,保障类产品也将逐步增加分红型供给。彼时数据显示,上半年平安人寿分红险在个险新单中的占比已提升至四成左右,转型成效初步显现。

  近日,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及总精算师孙汉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透露了“转分红”策略的具体打法:不断丰富分红终寿、分红年金产品,增加双被保险人等特色责任设计,同时采用“资负联动”模式提升分红产品竞争力。此外,公司已全面加强分红账户管理,快速建立新分红账户的经营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金融监管总局《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分红型重疾险成为行业新的探索方向。孙汉杰透露,平安人寿已启动分红重疾产品的相关研究,后续将尽快推进产品研发与推出,进一步拓宽分红型产品的覆盖场景。

  “转分红”策略:快速建立新分红账户经营优势

  在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的行业背景下,中国平安旗下平安寿险正加速分红险转型步伐,转型路径愈发清晰。近期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平安寿险升级推出多款主力财富及养老类、保障类产品,进一步丰富分红产品体系并加强分红产品推动。

  孙汉杰表示,长期规划上,公司将持续聚焦分红险业务;短期将围绕“好产品、好账户、好服务”三大方向,构建分红产品的独特竞争优势,全力推动分红业务落地。

  他介绍,产品方面,平安人寿构建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体系,推出御享分红终身寿和御享金越年金等新产品,持续丰富分红终寿、分红年金产品,增加双被保险人等特色责任设计,同时采用“资负联动”模式提升分红产品竞争力。

  账户方面,公司全面加强了分红账户的管理,打造全新的分红账户,依托中国平安的投资实力及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建立新分红账户的经营优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分红收益。

  服务方面,在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赋能下,打造“高品质康养社区、居家养老、臻享家医、私董保健医、御享国医”等服务,从单纯提供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升级为向客户提供养老、医疗的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行业普遍面临的低利率下资负成本收益匹配压力,平安人寿已通过资负两端统筹联动,开展多维度应对探索。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开展长期利率沙盘推演,针对利率未来走势的不同情景,预判公司经营潜在变化及风险,并提前制定应对预案;二是建立资负经营管理指标体系并优化模型工具,在监管指标基础上,新增与公司实际经营挂钩的资负指标,客观反映资负匹配状况;三是在负债端推进产品体系转型,通过“资负联动”模式,满足客户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险保障与财富管理需求。

  “分红险账户在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都有独立特性,对资负匹配的管理要求更高。”孙汉杰解释称,一方面,分红险需要每年分配红利给客户,并满足客户的分红预期,对投资收益通常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分红产品通常保障期限较长,需要公司长期保持稳健经营,才能为客户提供稳定持续的收益及保障。

  针对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多重挑战,孙汉杰表示,公司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资金运用中做好五大匹配:资产与负债、时间、周期变化、产品及监管要求的匹配。既要保持长周期眼光与战略定力,又要把握不同经济周期中的市场机会,同时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操作,提升资金运用效率。

  他介绍,公司持续深化搭建“好团队、好策略、好项目、好业绩、好分红”投资体系,依托专业的投资团队和清晰的投资策略,科学选择投资标的,将资金投向新质生产力等国家倡导的领域,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力争实现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从而回馈客户。

  在团队方面,平安人寿拥有一支学历高、经验足的投资团队,同时联手国际顶尖投资机构,科学管理保险资金。在策略方面,平安人寿独创“战术仓、情景仓、战略仓”的组合管理框架,实现短、中、长期投资目标的兼顾。其中,战术仓是与时间的匹配,捕捉短期战术机会,敏捷调整、要快;情景仓是与周期变化的匹配,前瞻顺应市场周期,抓住方向、要准;战略仓是与负债的匹配、与产品的匹配,基于长期视角,主动勤奋、要稳。

  在项目方面,平安人寿顺应国家战略导向,将资金投向科技、清洁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精选全球优质资产。在业绩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6.41万亿元,近十年平均净投资收益率5.0%,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5.1%,投资业绩保持稳健。在分红方面,平安已服务3800万分红险客户,从近十年主力分红产品来看,平均分红实现率整体符合预期。

  总精算师视角看分红险:建议从三方面做好自我评估

  不同于传统保障型保险,分红险在为投保人提供基础风险保障的同时,还赋予客户参与保险公司经营盈余分配的权利。

  分红险的盈余分配需满足明确前提:当分红险的实际经营情况优于定价假设或法定准备金假设而产生盈余时,保险公司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将这部分“盈余”分配给客户。分红险利源主要来源于“利差”“死差”和“费差”,即在投资收益、保险赔付支出和费用支出三方面的实际经验和假设之间的差额。其中,“利差”通常是分红盈余的核心组成部分。

  监管规则已为投保人分享收益划定刚性底线。根据《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保险公司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红利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针对市场关注的红利分配稳定性问题,孙汉杰表示,分红险的核心理念是“客户与公司共享经营成果”,尽管资本市场波动是常态,但通过“平滑机制”,可实现“以丰补歉”,保障红利的长期稳健性。

  具体来看,平滑机制的运作依托“分红保险特别储备”这一“蓄水池”。“在投资回报向好的年份,我们会在满足客户分红预期后,将部分超额收益划入特别储备,这部分资金并非‘隐藏收益’,而是全额留存于分红险账户,为未来分红储备;若市场表现不佳,便可从这一储备中调剂资金,弥补当年收益缺口,并非‘透支’未来收益。”他指出,这一机制能够有效保障客户在不同年度间获得有市场竞争力的红利分配,这也是分红险价值所在之一。

  当前市场分红险产品矩阵已较为丰富,涵盖年金、终身寿险、两全等主要类型,交期、起保点等要素各有差异。对此,孙汉杰从三方面为消费者提出评估建议:

  其一,定需求:明确自身需求与分红产品特性是否匹配,分红险保证收益写进合同,但红利部分是不确定的;同时,分红险一般需要10年以上长期持有,才能充分享受保险保障和分红带来的收益。

  其二,选产品:客户需根据自身保障需求选择适配的保险产品类型,包括终身寿险、年金、两全等,同时还需考虑产品本身是否有一些特色责任、特色服务、特色权益等。

  其三,选公司:首先需要从险企的投资能力、历史分红表现、公司经营稳健性与品牌信誉等方面综合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实力与分红能力,选择经营稳健、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其次,不同公司的分红产品的演示收益不同,不代表未来实际收益,消费者需避免被“高演示收益”误导。

  分红险新规落地,市场生态正经历结构性重塑

  2025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以下简称“新规”),明确了保险公司分红水平管理的指导原则,要求分红账户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分红水平不得偏离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并列举了六类需提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定的分红水平设定情形,包括分红特别储备为负、投资收益率低于行业平均等。

  孙汉杰表示,新规落地正推动分红险市场生态结构性重塑。监管通过“扶优限劣”引导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规利好经营稳健、投资能力较好的公司,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弱、投资能力不足的公司更容易面临分红约束。

  “分红险的经营本质是一场‘马拉松’,需关注长期收益,保持定力。”孙汉杰强调,新规将公司分红水平与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投资能力、监管评级等直接挂钩,进一步督促各公司强化资负统筹联动,强调长期稳健经营导向。他认为,要确保分红险能够持续、稳定地分配红利,险企不仅需要卓越的长期投资能力,还需要先进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专业的分红政策制定能力、系统化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创新的资产负债联动能力等核心能力作为坚实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监管近期明确“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为分红险品类拓展提供政策空间。对此,平安人寿已在该政策框架下启动了分红重疾产品相关研究,优化产品设计及定价模型,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探索长期可持续的分红重疾产品形态,积极为分红重疾险的推出做好准备。

  回溯行业历史,分红重疾险曾在2003年前掀起销售热潮,但受早期定价机制不成熟、销售误导等问题影响逐步淡出市场。此次分红型重疾险的回归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意味着从政策层面引导浮动收益型产品在健康险领域的规范化回归。“这既是健康险产品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也是满足健康保障市场客户需求的重要举措。”

  在孙汉杰看来,分红重疾险的回归具备双重价值:一方面,在寿险产品定价利率下调的背景下,可通过浮动收益补充提升产品整体保障水平;另一方面,也契合消费者对长期保障和收益稳定性兼顾的需求,不仅为客户提供全面疾病风险保障,还通过分红功能,让客户共享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帮助客户更好地应对长期利率波动风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