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白酒三季报落下帷幕,行业整体承压,深度调整仍在持续。
在整体消费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白酒上市公司,尤其是区域型酒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包括今世缘、水井坊、迎驾贡酒、口子窖、老白干等区域白酒企业集体“失速”,酒鬼酒、伊力特、天佑德、金种子、皇台酒业等三季度录得亏损。
在区域酒企集体推进全国化的背景下,一个更深层的信号正在释放:包括今世缘、口子窖、迎驾贡酒在内的多家区域酒企,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省外经销商数量的大幅削减。数据背后,区域酒企是“撤退”还是“战略转向”,抑或是“以退为进”?
复杂市场环境加重“寒潮”
三季度区域白酒集体承压
当下的白酒市场,正处于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中。从宏观消费环境来看,理性消费、品质消费的趋势日益深化,传统的政务消费早已让位于更为挑剔和谨慎的商务与大众消费。在“少喝酒、喝好酒”的共识下,消费者的选择更加聚焦于品牌力、品质和性价比,这无疑对品牌张力相对较弱、产品结构尚在升级过程中的区域酒企构成了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行业内部的“马太效应”持续加剧。以茅台、五粮液等为代表的全国性高端名酒,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不仅牢牢占据着千元价格带的绝对主导地位,其渠道下沉的触角也正深入区域酒企的腹地,形成了居高临下的竞争压力。这使得区域酒企原本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市场受到侵蚀,向外扩张的难度倍增。
此外,渠道生态的深刻变革也为酒企带来了新的课题。传统流通渠道动销缓慢,社会库存压力居高不下,而新兴的线上渠道、社群营销虽在探索,但短期内难以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引擎。在这种“前有强敌,后有库存”的夹击之下,区域酒企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反映在财报上,便是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双下滑。
比如今世缘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10.7%和17.4%,其第三季度的净利润降幅更是接近50%;迎驾贡酒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24.67%,第三季度降幅达39.01%;口子窖的业绩滑坡更为剧烈,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43.39%,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暴跌92.55%;老白干酒第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也分别大幅下滑47.55%和68.48%……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地表明,区域酒企正集体经历一场“失速”危机,过去的快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多家酒企省外经销商削减
战略回撤还是深度调整?
在整体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多家区域酒企前三季度省外经销商数量大幅减少。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今世缘的省外经销商减少80家,金徽酒的省外经销商减少82家,口子窖减少47家,迎驾贡酒减少16家,金种子酒减少11家。这些企业省外经销商减少的数量均大于省内。
对于这一变化,行业人士多认为应从被动应对与主动调整两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方面,这是全国化进程受阻后不得已的“瘦身健体”。在过去几年的行业上升期,许多区域酒企怀揣着“走向全国”的雄心,采取了高举高打的策略,通过快速增加省外经销商来跑马圈地。然而,在市场环境骤变、消费需求收缩的当下,这种粗放式扩张的弊端暴露无遗。部分新开拓的省外市场根基不稳,品牌认知度低,渠道动销缓慢,导致经销商库存高企、盈利困难,最终选择退出。
“对于酒企而言,维护这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渠道网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市场费用,在收入下滑时期,这无疑是一笔不划算的‘负资产’。”业内人士表示,削减部分合作不畅或业绩不佳的经销商,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止损行为,意在优化渠道结构,降低运营成本,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更具潜力的市场。
另一方面,这更是酒企面对新环境,从“追求广度”转向“追求深度”的战略调整。
对此,有声音指出,削减经销商数量,未必全然是败退的信号,也可能意味着战略思路的成熟。在经历了前期的试错后,越来越多的区域酒企认识到,全国化并非简单的渠道铺货和经销商数量堆砌,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品牌培育、深度渠道运营和精细化市场服务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市场寒冬下,盲目追求覆盖全国的“面”,不如深耕几个核心样板市场的“点”。
因此,酒企可能正在主动淘汰那些实力较弱、配合度不高的经销商,转而与区域内实力更强、理念更契合的大商、优商建立更稳定、更深度的联盟关系。
可见,对于区域名酒而言,全国化体现在品牌韧性、产品差异化、渠道控制力和用户忠诚度等多个维度。如何在守住省内根据地的前提下,有选择、有节奏、有深度地推进全国化,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将是决定其能否在行业洗牌的“深水区”成功上岸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