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利率持续下行、行业竞争激烈、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多股力量正共同重塑着保险业的风险管理生态。11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天职国际近日发布的《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调查报告(2025—2026)》(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保险行业正值深度转型与谋划布局的关键时期。根据调查统计,行业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有所提升,但在技术、模型和工具领域也还存在很多改善空间;产寿险之间开始产生分化,财产险公司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恶化趋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这个从“看见风险”到“稳健前行”的艰难跨越中,保险公司如何破解风险管理焦点难题,已成为决定未来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
险企遇重重“风险迷雾”
一份行业报告精准捕捉到了行业的共同焦虑点。
《报告》显示,市场利率下行和行业“内卷”竞争被超过65%的机构视为当前经营管理的主要挑战。此外,人身险公司更关注利率下行影响,财产险公司则聚焦竞争压力。
聚焦于人身险领域,利率下行的趋势及其影响,正受到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三季度例会,保险业专家就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发表了意见,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0%。这相较于此前的1.99%再次微降,对此,在业内人士看来,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低利率环境是人身险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因素之一。
“报行合一”这项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制度,已在人身险领域和车险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已向财险公司的非车险领域延伸。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加强非车险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聚焦非车险领域经营不规范、非理性竞争等问题,旨在优化考核机制、规范产品开发使用、规范保费收入管理、强化市场监管、改进非车险承保理赔服务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化浪潮面前,保险业的风险管理显得步履蹒跚。《报告》指出,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方面,行业的风控合规应用总体上还处于早期阶段,多数机构仍持观望态度。
《报告》还指出了另一个管理痛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矩阵与业务结合、内控与操作风险管理工具融合等方面是行业普遍面临的管理难点,而合规管理工具优化和科技赋能也是当前行业的主要诉求。
保险业情形复杂且具有高风险属性,这导致其内部控制遇到诸多棘手状况。有业内人士指出,就财险公司的内部控制而言,虽然不少财险公司已就加强内部控制进行了部分尝试,但仍然存在管理层对其重视不够、风险评估手段滞后、信息沟通有阻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公司运营效率,甚至会造成财务风险。找出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弊端并拟定改进对策,已成为行业亟需破解的关键课题。
风险管理重要性凸显
从人身险领域出发,转型的种子早已开始萌发。
面对严峻的低利率环境,人身险行业积极应对挑战,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初见成效。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报行合一”的深入开展,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机制的持续推进,使得降本增效成绩显著,经营服务质效稳步提升,行业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报行合一”在非车险领域的全面实施,正在倒逼中小公司转变竞争策略。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小公司应从依靠费用投放的粗放式经营,转向真正的风险减量和科技赋能。无论人才的投入还是科技的投入都将大幅提升,这场转型对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无异于一场大考验。基于此,财险公司需将“报行合一”的要求逐条分解至精算定价、产品开发、销售管理、费用核算、客户服务等全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杜绝管理真空。
“这些积极变化显示,行业正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增长路径。”在业内人士看来,那些能够率先完成从“看见”风险到“走稳”发展转变的保险公司,必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而这场转型的成败,不仅关系着单个企业的生存,更决定着保险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行进速度。因此,保险公司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需先搭建科学的风险管理框架。
“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保险业务本身也是在经营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对于保险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一直强调保险行业的强监管和防风险,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框架下,保险公司的经营才能可持续。
基于《报告》中提及的保险业风险管理现状,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认为,保险公司之所以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一方面是出于应对持续趋严的监管态势、满足合规要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市场利率下行、行业竞争加剧等外部风险,从而保障自身稳健经营并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行业之所以聚焦于风险管理的调研,则是因为当前风险环境日趋复杂、行业稳健发展需求增强,以及数字化风控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各部门在风控视角上仍存在一定差异。
“主动应变”成关键词
面对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保险行业正迎来战略转型关键期。
《报告》为行业描绘了更广阔的视野: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启之际,保险行业正值深度转型与谋划布局的关键时期。面对利率下行、利差损风险、产品同质化及科技转型压力,风险管理不应仅是合规需求,更是保险机构稳健经营和价值创造的核心竞争力,应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理”,保险机构也需在增长、盈利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在周瑾看来,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需要覆盖从顶层治理、组织与职能、政策制度、模型与工具到数据和系统的分层级要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工具,结合外部市场与监管,以及内部战略和发展阶段的需求,灵活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在这过程中,风险管理需要与业务很好地协调配合,既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对业务扩张起到风险约束作用,也要站在公司整体的视角,发挥对业务平稳发展保驾护航的效用。
“保险公司可从四方面应对风险管理。”刘春生表示,可以先完善风险识别体系,用定性定量结合方式评估风险;再优化流程,将风控前移至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同时加大投入,提升信息技术、数据治理能力以推进数字化风控;还要坚守合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强化合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