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的大门正在越开越大,人民也从开放中不断获益。
在人员往来方面,国家移民局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各类免签政策积极推进优化,我国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国家扩展到55个,停留时长统一延展至240小时,带动入境旅游持续升温。
在货物贸易方面,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37万亿元,增长6.2%,占进出口总值的51.7%。中国扩大开放,为贸易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也为民众带来更广泛的商品来源,促进了贸易双方的发展。
如今,高水平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蓝图。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我国以往的对外开放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等方面,如今的开放深入到制度层面。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制度型开放的实施路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管理体系等多方面与国际标准对接。以及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贸港成为制度型开放的试点,不断扩大开放力度,彰显我国开放的决心。
高水平对外开放意义深远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是全面落实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
《建议》提出,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我国已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需要推动国内重点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同国际规则更高水平对接,特别是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7个领域,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相通相容。
李治也表示,制度型开放的实施路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管理体系等方面需要与国际标准对接,以及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成为制度型开放的试点,不断扩大开放力度,彰显我国开放的决心。
对于《建议》提到的“扩大单边开放”,李治指出,当前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多边贸易规则受到挑战。因此,《建议》更强调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做好自己的事,这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观念上的创新。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彭波表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继续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特别是在金融、电信、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落实外商投资法,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另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有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和工程承包,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在彭波看来,未来五年我国将从制度、贸易、投资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进一步深化开放,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贸易创新发展
《建议》提出,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其中,绿色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202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稳步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38872.6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出口16883亿元,增长15.0%;进口21989.6亿元,增长3.2%。服务贸易逆差5106.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522.1亿元。
李治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的特点是,需要打通标准,得到双边的认可才能出口到国外。“因此,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需要提升标准化水平,更加精确地对接需求,同时需要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知识密集型领域促进产业升级,才能更好地实现扩大服务出口和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
绿色贸易正在成为外贸发展新动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增速超过30%;光伏产品已经连续4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万辆。
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产品和技术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规模的5倍,市场前景广阔。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10月31日表示:“我国节能环保家电、再生纤维纺织服装等绿色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这些都表明,绿色贸易为中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展望未来,商务部将继续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潮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绿色贸易服务全球的能力,与全球更好分享绿色低碳成果。
在政策扶持下,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也正在蓬勃发展。2024年11月份,商务部印发《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持续推进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设跨境电商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做好新一轮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工作,进一步拓宽覆盖面。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台,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乘风出海,跨境电商生态圈日益完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表示,2025年1-9月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6.4%,商务大数据重点监测平台进口商品零售额增长8.3%。“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跨境电子发票互操作等12项制度型开放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彭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外贸升级优化,需要积极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发展,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模式,提升贸易数字化和绿色化水平。同时,优化出口结构,增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力,巩固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基础。
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在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部分,《建议》提出,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最新举措之一。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商务部等三部门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922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8.4%,占全球份额的11.9%,连续13年列全球前三。202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14万亿美元,连续8年排名全球前三。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不少不确定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罗雨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球跨境投资环境日益复杂,中企对外投资和海外运营仍面临法律合规、政策变动、文化差异冲突、汇率波动等风险以及融资和资金汇兑困难等挑战。因此,中国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和管控风险的能力也需要提升。
目前,上海、广东、浙江和深圳等地正开展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浙江从“一个平台、一窗受理、建强网络、加强服务、强化监测”五大维度提出18项具体服务举措,为企业合理有序开展境外投资提供支撑;上海搭建的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聚集了3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覆盖了金融、法律、仲裁、知识产权等业务功能;深圳开发“出海e站通”,围绕产品出海、投资出海、服务出海三大领域,建设企业出海综合服务体系。
商务部等5部门于10月14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海外综合服务做出了部署。
对于如何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罗雨泽表示需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操作细则、加强对《指导意见》的宣传解读;二要加强现有经验分享;三要做好跟踪评估、动态完善。
“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长期持续推进的工作。当前全球跨境投资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面临的国际局面更加复杂,形势变化可能会对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提出新要求,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下一阶段完善工作。”罗雨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