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外资机构上调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并看好中国资产。据了解,外资机构大多看好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出口增长,整体传递出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
日前,高盛中国研究团队发布研报称,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出口量将每年增长5%至6%,持续获得更多全球市场份额,推动整体经济扩张。高盛将2025年中国实际GDP增速预测从4.9%上调至5.0%,2026年和2027年分别从4.3%和4.0%上调至4.8%和4.7%。
德意志银行研究上调中国2025年四季度GDP增速预测至4.6%(环比1.2%),全年增速预期调升至5.0%,中国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可期。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表示,在工业与出口拉动下,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实现超预期增长,财政政策的加码有望进一步稳定内需。新增的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重点支持投资项目;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和扩大有效投资。两项合计1万亿元的增量支持,有望为第四季度及2026年初的内需注入强支撑。
高盛认为,出于经济与非经济两方面原因,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政策取向,并可能在未来几年显著加速。随着高新技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中国股市将表现领先。
11月3日,景顺中国内地及香港首席投资总监马磊表示,中国品牌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对“中国制造”的看法。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现在出口的汽车拥有完全本地化的供应链,包括电池与电子元件。同时,基本面改善为股市提供有力支撑,电子、工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供应链、游戏及电商等领域的海外收入占比持续上升。此外,即便近期市场有所反弹,中国股票整体估值仍具吸引力。随着基本面改善,中国股票仍具进一步上涨潜力。
联博基金也认为,美联储继续降息周期或会进一步推动海外资金回流至包括A股在内的新兴市场股市。国内改革进程的深化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共振是影响权益市场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以及中美在科技领域的不同看法将强化国内对自主可控的进一步重视,这些或将构成对AI产业链、自主科技等领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