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移山的动力。”诗人纪伯伦的这句话,仿佛是为质子汽车写下的注脚。其名“质子”,正是要成为驱动产业变革那坚定如原子核般的内生力量。
——引言

“曜灵Ⅱ”无人重卡,它既是质子汽车技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商用车驶向未来的宣言。
2025年8月,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辆名为“曜灵Ⅱ”的无驾驶室无人重卡静驻展台,流线型车身如未来战舰,引得观众驻足惊叹。这辆被视为“物流运输终极形态”的概念车,出自一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质子汽车。
从陕汽集团内部孵化的“创新试验田”,到氢能重卡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的“新势力”;从一张PPT的雏形,到百余款新能源车型覆盖全场景的产品矩阵。质子汽车的三年,是中国制造业在新能源浪潮中挣脱“市场驱动”惯性、迈向“创新驱动”的缩影。
破局:从“陕汽革新”到“体制突围”
从陕汽的深厚根基中破土而出,质子汽车承载着历史,更面向未来。
“2020年筹划质子时,我们面对的不是‘从0到1’,而是‘如何打破1的桎梏’。”王钊坐在西安总部的办公室里,语气平静,却难掩对行业积弊的清醒。
在传统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研发—试制—销售”分属不同子公司的现象,这被王钊称为“创新者的困境”。
“商用车行业太习惯‘市场驱动’了,排放升级能一夜跟进,可镁合金应用、新电机架构这些真正能改变行业的技术,像裹脚的姑娘,走得很慢。”王钊面对《国际金融报》采访时坦言,质子汽车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带着“突围”的使命——陕汽给了它“最大的自由”,研发立项、招聘、商务政策全由团队自主决策。核心骨干持股制度让“花钱”有了不一样的逻辑,“原来要1000万干1000万的事,现在能花300万绝不花400万,因为每一分钱都连着自己的责任”。三轮市场化融资带来的资金,让团队看到行业里更优的实践。
正是这份深入骨髓的“当家者”意识,让王钊团队在创业初期就展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国企的生存智慧。当被问及如何应对创业路上的未知风险时,他的语气里多了几分历练后的从容:“就像陕汽此前要考虑极端环境一样,创业也要提前预判‘路况’。2020年筹划时,我就跟团队聊过‘遇到资金困境怎么办’‘车造出来没人要怎么办’,想透了这些,真遇到事反而不慌了。”
重构:技术为根,场景为脉
当唐山港的晨雾还未散尽,澳大利亚汤斯维尔海岸线旁的高速已开始忙碌,质子汽车氢能重卡在钢厂和港口之间穿行,光伏电站产生的绿电,正通过加氢站注入它们的“油箱”。这些场景,是王钊“技术根基的深度,决定产品果实的丰度”这句话的最佳注脚。
将驾驶室内的热量以特定波长向外太空辐射,无需电力,即可实现驾驶室降温12.7℃。
质子汽车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固态底盘、智能驾驶等领域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近80项。自研的260kW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达810W/kg,超行业一流水平,更突破-30℃无辅热冷启动技术,这意味着在东北的寒冬,氢能重卡能像柴油车一样“一打火就走”;首创的辐射制冷车窗薄膜,炎热夏季能让驾驶室自然降温12.7℃,大大减少司机对空调的依赖。
当行业还在争论“电动化与氢能孰优孰劣”时,王钊带着团队选了一条更“务实”的路——“氢电双驱”。
纯电车型覆盖短途自卸、搅拌场景,氢能重卡突破长途运输瓶颈,百余款车型像拼图一样,拼出重卡全场景的“零排放”的解决方案。“价格战的本质是价值链重构,不是比谁卖得更便宜,而是比谁能帮用户赚更多。”王钊说,质子的技术创新,从来都围着“用户收益”转。
帝江Re纯电动牵引车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实现了1.1kWh/公里的超低能耗,按年运营10万公里、每度电1.2元计算,每年能为司机节省1.32万元电费;制动磨损直降30%,刹车片更换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4个月,一年少跑4次维修站,多赚2000元运费。
更关键的是,依托自主研发创新打造的牵引车,自重控制在9.8吨以内,较同类竞品轻3%—5%,以一辆牵引车年运营10万公里、每吨每公里运费0.3元计算,每年能多挣1.4万元左右。“这些不是冰冷的数据,是司机师傅账本上的‘真金白银’。”王钊说。
在智能驾驶领域,质子汽车展现出务实风格。“我们不追求L3噱头,先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渣土车夜间作业,加入红外摄像头识别障碍物;开发540°全息影像消除盲区。目前其L2级智驾系统事故率较传统重卡降低25%。
出海:从东南亚到全球的“农村包围城市”
“海外不是‘跟风’,要先解决‘基础设施—产品—场景’的匹配问题”。王钊的全球化策略——不直奔欧美高端市场,而是以东南亚、中东、非洲为起点,依托中国电动化产业链优势,先开拓基础设施匹配度高的市场。
澳大利亚的布局则藏着更长远的考量。这里的光伏资源丰富,绿电制氢产业成熟,正好匹配质子的氢能重卡。为了进入澳洲市场,团队拿下40项ADR认证。如今,澳大利亚的质子氢能重卡,已连续运营数月。
对于未来的本地化生产,王钊也有清晰的时间表,“等海外销量占比达到5%—10%,我们就会在重点市场设厂。比如东南亚,当地有零部件供应链基础,本地化生产能降低成本;澳洲则可以聚焦氢能重卡的定制化,更好地服务矿区需求。”
在他看来,中国商用车的全球化,不是“把车卖出去”,而是“把技术和服务扎根下去”。
责任:ESG不是“加分项”,是生存法则
走进质子汽车,能看到不一样的“绿色细节”。

ESG是生存法则,从每一个部件开始,将绿色与可持续融入血液。
镁合金仪表台骨架较传统钢材减重40%;声学超材料系统在降噪的同时降低能耗。作为西安氢能产业链“链主”,质子汽车吸引着上下游氢能企业落地,构建“车—站—氢”一体化生态。
“ESG不是‘加分项’,是新能源企业的‘必修课’。”王钊说。他的目标,是让每一辆质子重卡成为“移动的减碳单元”。
在社会责任层面,质子汽车既聚焦行业人才培养——团队900人中60%为技术工程师,4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也关注司机福祉,在驾驶室加入乘用车化配置,让“少操心、更舒适”成为可能。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辆驶向世界的中国重卡,正以其坚实的光轨,照亮中国智造的未来之路。
在访谈尾声,记者大胆提问道,如果给质子汽车这三年打分,王钊会给几分?王钊答道,“会打9分,少的1分,是因为我们在技术商业化速度、全球化深度上还有提升空间。”正如王钊所言:“质子是原子核的核心粒子,我们希望做新能源商用车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局中,质子汽车正以“技术为根、生态为翼”,书写中国商用车从“跟跑”到“领跑”的新叙事。

质子汽车董事长王钊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
历史的指针,从未停歇。从承载着大国重器初心的陕汽母体,到黄浦江畔的“曜灵”惊艳,质子汽车的三年,正是中国产业升级洪流中一朵最具力量的浪花。它证明,在那看似传统、沉重的身躯里,蕴藏着最为活跃、最具决定性的“核心”能量。这不仅是商业的胜利,更是道路的正确——一条由创新驱动、穿越周期、指向未来的道路。此刻,这辆驶向世界的中国重卡,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一个民族工业在百年变局中,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为未来写下的壮阔注脚与澎湃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