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江山论坛”分论坛暨长江经济带市际战略研商会在四川宜宾举办。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践”为主题。与会专家回顾“十四五”时期长江经济带现代化建设成效,展望“十五五”发展蓝图,旨在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为关键的五年,要建立更加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增强投资者预期和社会信心。当前,不仅要注重投资、优化结构,更要关注消费、扩大需求。这需要我们深刻把握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形势,研究影响消费的变量和制度因素;持续优化财富结构,让存量财富保值增值;合理调配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建立健全适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结构和政策的重点转型。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表示,“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作用显著增强。同时,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端化升级成效显著,经济总量、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及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均实现新跨越。他表示,“十五五”时期,长江经济带要在持续深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效率区域联动,努力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产业科技更现代、循环更顺畅、区域更协调、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认为,长江经济带统一大市场建设,关键着力点在于精准落实统一市场的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五统一”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一开放”基本要求,构建并完善统一大市场协调机制。他介绍,经过多年发展,长江经济带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区域合作等领域成效显著,但在要素市场配置效率、产业协同等方面仍面临突出瓶颈。“十五五”时期,长江经济带要紧扣“五统一、一开放”要求,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流域协同释放增长动能,构建“全域统筹、市场主导、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的新型协调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长江经济带》案例报告。报告以区域实践为核心,上游重点关注筑牢生态屏障、激发创新活力;中游聚焦畅通循环枢纽、探索绿色发展;下游瞄准引领产业升级、配置全球资源。报告通过提炼成都、宜宾、重庆、武汉、合肥、苏州、上海等11个城市的宝贵实践经验,全景式展现了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