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证监会主席吴清发表题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署名文章,提到“助力居民储蓄加快转化为社会投资”的话题。
目前居民存款已达164.5万亿元,是一笔巨大财富。但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居民存款面临贬值,这对居民来说是严峻问题。因此,居民需要思考如何让财富增值。在银行存款利率下降背景下,首批有投资意识的居民已取出存款,投入各类投资领域(即社会投资)。实际上,只要居民找到合适的投资路径,将存款转化为社会投资,将有利于财富保值增值。
从资本市场发展来看,需要各路资金支持。没有资金参与,股市难以发展。若部分居民存款流入股市,将有利于股市发展,但这并非“接盘”,因为居民储蓄进入股市不受时间限制,可选择在股市低迷时入市。
此外,居民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也有利于基金业发展。居民储蓄注重资金安全性,即便转化为社会投资,也应优先选择债券、基金等相对安全的品种,而非直接投资股票。因此,居民储蓄转化为社会投资,将为基金业、银行理财、券商理财等带来发展机遇。
如何助力居民储蓄加快转化为社会投资呢?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全民性的投资者教育活动,深入公司厂矿、社区街道,让老百姓了解投资理财的常识和风险,尤其是防范投资骗局。熟悉投资常识后,老百姓可通过购买货币基金、进行国债逆回购、购买债券基金等方式替代银行存款。这些投资风险小,收益大概率能跑赢银行存款。以纯债券基金为例,年收益率达到3%至5%并不困难,甚至有可能达到7%。二是推动股市稳定运行,避免长期低迷和暴涨暴跌。只有稳定股市,营造赚钱效应,让普通投资者也能盈利,居民储蓄才可能部分流入股市。三是切实解决股市实质性问题,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股市健康发展。例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股东减持规则,将减持与公司业绩及分红挂钩,以及做好投资者保护工作,落实赔偿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稳定股市,吸引更多居民储蓄进入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