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7月全部期限暴跌后,10月末,各期限票据利率又一次全部下跌。市场分析认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抢票潮”背后,是银行信贷投放乏力与规模考核压力的双重驱动,更折射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持续疲软阶段性承压。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票据市场的异常波动需引起警惕,如何平衡银行规模诉求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票据利率全线下行银行抢票愈演愈烈
10月末的票据市场,再度掀起波澜。各期限票据利率全线下行,创下年内最大跌幅,这一现象也是自今年7月以来的第二次全线暴跌,但本次下跌的幅度和广度均超过前次。
普兰金服副总裁周海滨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造成下旬交易拥挤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大、中、小行加大买票,在补规模的持续影响下,虽然直贴供给维持高位,新增票据融资在突破历史最高的情况下依然无法抑制买入需求。
民生证券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2025年10月社融预测:10135亿元》提供了更多数据支持。报告预计,2025年10月新增社融约为1.01万亿元,同比减少0.40万亿元,社融TTM环比约为-1.05%;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约为8.59%。新增人民币信贷约为0.35万亿元,同比增加0.06万亿元。
从结构来看,信贷表现相对较弱,政府债券发行速度也有所回落。这一系列数据勾勒出当前金融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机制仍然不畅。
在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看来,10月票据利率创年内最大降幅,这一现象是流动性、实体需求和监管新规三重因素的结果。“首先,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为市场提供了充沛流动性,10月央行净投放超1.4万亿元,资金利率创年内新低。其次,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疲软,银行通过票据调节信贷规模,导致市场供不应求。再者,监管新规缩短票据最长期限,从供给端影响了利率水平。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票据利率快速下行至历史低位。”
不过,这种“以票冲贷”的模式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周海滨坦言:“这几年‘以票冲贷’对中国经济的帮助非常少,尤其是二级市场,几乎一点帮助都没有。银行过度依赖票据调节信贷规模,不仅造成市场‘内卷’,也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
低位震荡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随着10月行情落幕,市场目光转向11月。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票据利率整体仍将维持低位运行。
周海滨分析称,一是10月末整体票据利率大幅下跌,部分卖盘或在月初止损;二是从历史数据看,多数11月初较上月末高开,中旬相对平稳,下旬上涨,且近三年月末均为当月最高点;三是从近期土地成交规划面积、商品房成交面积、乘用车零售销量、螺纹钢表需、南华期货工业品指数、固定资产施工项目计划投资、收入信心指数等高频数据综合看,近期信贷投放仍面临较大压力;四是11月政府债券发行较同期明显减少,且经测算净融资负增长超万亿元,新社融同比或将明显下降;五是11月票据到期量低于上月,且工作日增加,加之11月末贴现到期顺延1900亿元左右,补缺口压力或将明显减少;六是受月末资金面扰动,加之12月反弹预期,月末交易盘建仓跨月动能不足。
“11月信贷投放将继续弱势,但票据‘补位’也将弱于十月。”周海滨建议,如月初修复明显,可买入一定规模“硬通货”国股大商搏短期波段;如月初弱势修复,应及时卖出,待上旬反弹后再行介入。在久期选择上,4M品种优于其他期限,跨月缺口建议待下旬择高配置。
田利辉则强调,后市预计票据利率将维持低位震荡格局。从政策面看,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基调;从基本面看,经济复苏仍需时日,信贷需求难言强劲。但需警惕两个变量:一是若经济超预期复苏,可能带动利率回升;二是监管政策调整可能改变市场预期。总体而言,票据市场仍将呈现“低利率、低波动”的特征,建议市场参与者做好流动性管理和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