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分论坛暨第十七届期货高管大会在京召开。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摩根士丹利期货(中国)董事长沈黎在大会上表示,当前全球金融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推进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期货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
沈黎表示,中国期货市场“大市场、小行业”的特点比较明显。“大市场”体现在目前已上市逾百个期货和期权品种,基本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航运、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2024年和2025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持续增长,且中国期货和期权市场交易量在全球的份额也在持续提升。“小行业”则体现在行业集中度高,行业排名前十的期货公司的净资产占全行业比重近半、净利润占比接近六成。两极分化明显,头部企业在资金实力、业务规模、技术能力等方面优势突出,拉大了不同梯队之间的差距。此外,传统经纪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业务起步较晚。
谈及美国期货市场发展历程,她表示,从业态结构来看,全能型金融机构在美国期货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与专业化期货经纪公司差异化竞争的格局。从期货市场基础设施来看,美国期货交易所通过跨境并购、合作及交叉挂牌等方式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从制度环境来看,美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期货法律体系和跨境交割制度。正是基于这些特点,美国期货市场打造出了全球型、全能型的金融服务机构。
就此,沈黎从四个维度对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提出建议:第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继续前瞻性地在新兴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上布局,在顶层设计上为期货公司多元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第二,提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品种,提高交易清算效率,形成“中国价格”,吸引全球要素和全球投资者。第三,打造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深度,努力培育耐心资本。第四,顺应双向开放大潮,践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策略。各家期货公司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竞争优势也各有侧重,如外资期货公司可凭借全球化视野与先进的风险管理能力,在衍生品金融创新及电子化交易等领域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期货公司业务的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不仅顺应监管机构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期货公司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及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抓手,这将推动中国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不断加快。”沈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