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起,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在巴西帕拉州贝伦举行。
这是COP首次走进“地球之肺”亚马孙雨林腹地,恰逢《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全球气候合作正在从“理念共识”走向“行动落实”的关键转折期。
不过,气候治理的紧迫性远不止于纪念时间节点。
《柳叶刀》上周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全球高温每年夺走近55万人的生命——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酷热而死。各国如果裹足不前,后果不堪设想。
在此背景下,外界普遍期待COP30能为略显疲软的全球气候行动注入新的动力。然而,空气中仍弥漫着焦虑。
巴西“雄心”
COP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自1995年以来,198个缔约方每年聚首一次,就全球气候议题进行多边谈判与决策。
今年,COP30“花落”巴西。6日至7日,数十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率先在贝伦举行峰会,为随后持续至21日的谈判定下基调。
对东道主巴西而言,关注气候议题既是外交传统的延续,也是现实挑战下的必然选择。
拥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较清洁的电力结构与广阔的绿色经济潜力,巴西深知气候治理的重要性。
早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筹备阶段,巴西就曾提出“发展权应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
但现实的压力同样沉重。过去几年,亚马孙雨林以每年数千平方公里的速度被破坏,生态赤字日益严峻。
卢拉政府在第三个任期伊始便启动“生态转型计划”,将气候变化列为新经济的核心议题之一。
作为东道主,巴西希望借COP30重塑其气候领导形象。政府设立了涵盖30项关键目标的“行动议程”,试图凝聚政府、企业与民间力量,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气候方案。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于宏源指出,COP30贝伦大会被视为“从承诺到兑现”的里程碑,各方聚焦既有目标的落地,而非设新目标。
作为主席国,巴西志在革新,将聚焦三个关键词:承诺、适应、融资。
承诺是指,各国今年必须提交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这将成为衡量全球气候雄心的新标尺。
联合国评估显示,超九成缔约方将在年底前更新目标。尽管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的理想或许难以实现,但2摄氏度的底线仍有望守住。
适应在于,大会计划正式推出“全球适应目标”(GGA)指标体系,以评估各国在应对极端气候方面的进展。这意味着气候治理不再只是减排数字的竞赛,更聚焦生命安全、公共健康与社会韧性。
融资是指,继去年COP29确立新的量化路线图——到2035年动员1.3万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危机后,COP30的关键任务是细化资金结构与流向,确保其惠及最不发达、最脆弱的国家与社区。
“行动之会”
巴西的“雄心”显而易见,但COP30注定不会轻松。
美国气候政策的“钟摆效应”再次撕扯国际信任,破坏多边合作气氛。
自今年1月以来,特朗普政府不仅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还扭转了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国内政策。尽管得州等地的风电项目仍在增长,但国家层面的政策不确定性,正在削弱全球合作信号。
资金问题依然是全球气候行动的最坚硬短板。
COP29结束时,各缔约方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达成一致,即每年至少筹集3000亿美元,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
但此目标远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预期。COP30能否在气候融资方面继续取得突破,仍待观察。
会议筹备和后勤保障同样面临挑战。
贝伦当地酒店紧缺、价格飙升,让一些最贫困国家的代表“望会兴叹”。联合国已要求巴西补贴酒店价格,以防止会议“成为史上最不包容的一届COP”。一些代表团则选择缩减与会规模,甚至弃会。
上述挑战不仅折射出气候治理的复杂性,也为后续谈判埋下艰难伏笔。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正处在从理念共识向行动落实的关键转折期。”于宏源指出,COP30承载着“行动之会”的关键考验。
过去十年,《巴黎协定》《格拉斯哥气候公约》《阿联酋共识》为气候行动搭建制度框架,但前路仍不平坦。
一方面,气候融资落实缓慢、流向失衡,项目投资风险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政策回摆、地缘竞争加剧,都削弱了集体行动的意愿与能力。
与此同时,与会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适应、减缓、资金方面仍存在诸多分歧,但必须看到,它们仍对COP30抱有多重期待:继续推进《巴黎协定》的行动热度,形成强劲的合作信号;延续去年COP29的成果,打通资金流“最后一公里”;完善执行工具和机制建设,实现政策、资金与行动工具的衔接。
稳定力量
地球进入“沸腾时代”,在动荡的国际气候格局中,中国的行动成为稳定与希望的重要力量。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气候政策不仅关乎自身绿色转型,也对全球气候治理方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前不久,中国发布报告,阐明中方关于COP30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并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外界普遍认为,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犹疑态度形成对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虽承受压力,但始终重信守诺、行动坚定。
过去一年,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适应工作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不仅为全球减排作出重要贡献,也展现了大国的诚意与担当。
展望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于宏源认为,至少应在三个层面同步推进。
国家层面,推动绿色转型与发展融资相结合,将“气候责任”转化为“发展动力”,让低碳增长成为新机遇。
多边层面,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适应”议程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深化南南合作,促进经验共享与能力共建。
全球层面,在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框架下,推动形成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气候治理体系,拨开西方政策摇摆的阴霾,让国际合作行稳致远。
当各国代表置身亚马孙雨林,气候危机的倒计时已经开始。
COP30的意义,不仅在于又一次全球会议的召开,更在于能否让“承诺”真正转化为“全球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