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1月4日电(韩燕)新华指数研究院数据监测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望谟紫茶”全网相关信息量达765条,互动声量超62.7万次,综合影响力值突破1.21亿,在全国紫茶品类中形成显著传播优势。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望谟紫茶特色农产品依托“稀缺成分+生态原产地+政策协同”,正加速实现从地方特产向全国性区域公用品牌的跃迁。

图为望谟紫茶网络传播声量
数据来源:新华财经数据库
网络传播热度跃升:央地媒体矩阵助推品牌出圈
2025年三季度,60家主流媒体密集报道望谟紫茶,构建起“中央媒体定调—省级媒体协同—地方媒体落地—商业平台扩散”的四级传播网络。其中,新华财经《贵州八步茶新品种适制性审评取得突破》单篇阅读量达19.7万;中国新闻网“高山云海处紫茶采收美如画”引发22.4万次互动;农民日报《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紫茶致富》、人民网《政协提案破解产业链短板》等深度报道被广泛转载超70次。
关键词分析显示,“贵州”“望谟”“紫茶”“品质”“康养”等词频繁出现,公众认知正从“地方特产”向“高功能健康茶饮”转变。值得注意的是,望谟紫茶在2025年中国国际酒博会首次亮相即获千万元级别订单,印证其跨界融合潜力正被市场验证。

图为望谟紫茶信息热词分布
数据来源:新华财经数据库
核心竞争力:千年古树资源与超高花青素含量共筑稀缺性
网络传播热度的背后,是坚实的产业基础支撑。数据显示,望谟县郊纳镇现存原生紫茶古树超8.6万株,其中千年古树4株、500年以上古树116株,构成全国罕见的紫茶种质资源库。
其理化指标尤为突出:花青素含量达7.5 mg/g,约为普通绿茶的50–70倍;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含量为6.29%,水浸出物含量为49.3%,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1%,多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这一“高花青素+高氨基酸”的营养结构,契合当前健康消费趋势,有效区别于普通绿茶或红茶,形成差异化认知锚点。
产业协同机制:全链条融合提升抗风险能力
网络传播深度融入产业实践,推动望谟县构建起“标准—种植—加工—融合—金融”五位一体的系统性产业体系。在组织模式上,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覆盖郊纳镇65.05%的人口,实现脱贫户100%利益联结,户均年增收达4120元;在标准建设方面,2021年发布的《八步茶团体标准》推动茶叶品质管控由“经验主导”向“标准引领”转型;科技支撑方面,贵州大学已完成10个紫茶新品系的适制性审评,强化了茶种业“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在业态延伸上,望谟县联合福建正山堂开发“紫气”“紫缘”等高端产品线,创新推出“茶+酒”“茶+康养”“茶+文创”等融合业态,并打造茶旅融合精品线路;服务体系方面,当地税务部门“上茶山”开展精准政策辅导,农商银行实施整村授信,形成政策与金融双重支撑。这一系列系统性布局有效将网络舆情热度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动能,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竞争格局研判:区域公用品牌“望谟样本”的启示与挑战
当前,全国紫茶产业呈现“多点开花、一超多弱”的发展格局。作为领头羊,望谟紫茶在舆情热度、资源稀缺性及政策支持力度上暂居全国首位。为进一步巩固优势、释放潜力,在持续讲好品牌故事的同时,可借助多元传播渠道和年轻化营销方式,推动望谟紫茶从区域特色走向全国消费者的茶桌。
在夯实种植基础之上,加快茶食品、茶饮、茶美妆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市场化,借鉴福建、浙江等地成熟经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同时,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搭建人才孵化平台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既懂茶又懂市场、技术与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望谟紫茶”的网络传播声量爆发并非偶然,而是生态资源、科学验证、政策协同与传播策略共振的结果。其路径表明,在特色农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以稀缺成分为核心,以数据为支撑,以全链融合为手段,是区域公用品牌实现高质量突围的有效范式。未来,能否从“舆情热”走向“市场稳”,将影响其能否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