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创板迎来问世七周年。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七年来,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定位,持续深化各项制度机制创新,不断放大改革效应。尤其近两年,“科创板八条”及科创板“1+6”改革举措先后发布,持续提升制度的包容性与适配性,成为资本市场培育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
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592家,IPO募集资金9346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2088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科创板公司上市后成长性良好,以2019年为基数,近5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8%和9%。
制度滋养硬科技企业茁壮成长
禾元生物近日刚在科创板上市,是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代常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上市对公司而言是跨越式发展,“如果不能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产业化进程就没有那么快”。
科创板构建的多元包容上市制度,成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近日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3家未盈利公司上市,科创板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已增至57家,其中,已有22家实现盈利并“摘U”。
35家科创板科创成长层企业同样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动能:33家已披露三季报的科创成长层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09%,净利润同比减亏57.24%,研发强度中位数达44.34%。
其中,22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已有21家公司自研的48款药品/疫苗获批上市,其余1家公司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6家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泽璟制药作为科创板首家未盈利企业,从上市初期的零收入到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93亿元,其研发的多款新药填补了国产空白。
集聚效应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国产GPU四小龙中的三家——摩尔线程、沐曦股份和燧原科技相继冲刺科创板,这成为科创板集聚产业集群的最新案例。
目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在科创板已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构建了以行业“链主”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已超12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逐步形成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推动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化水平。
以龙头公司中芯国际为例,其科创板IPO募集资金达532亿元,不仅支持了自身的创新研发与扩产,还牵引、带动一批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有业内人士直言:“若科创板晚推出几年,我国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问题将更为突出。”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源于创新要素的加码投入。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逾3倍。今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1133.45亿元,为净利润的2.6倍,同比增长9.01%,研发强度中位数12.4%。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带来了技术突破的丰硕成果。35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国第一。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从试点注册制到“1+6”改革落地,七年来,科创板有效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在发行、上市、交易、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为资本市场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引领带动全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
科创板改革试点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主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的落地,也为2019年底《证券法》的修订,特别是其中注册制条文的最终确定提供了实践基础,加快了修法进度,进一步带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
今年6月18日,证监会宣布继续充分发挥科创板示范效应,加力推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入深化制度供给的新阶段。
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行政负责人、基金经理徐猛认为,科创成长层的设置进一步畅通了优质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更多“硬科技”公司提供了更适配的成长平台。
上交所理事长邱勇近日表示,上交所将进一步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把好准入关,更好识别优质科创企业,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适用第五套标准,不拘一格支持具有参与全球竞争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