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风证券(601162.SH)发布2025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21.12亿元,同比增长57.5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半年完成40亿元定增补充资本金后,公司多项风控指标依然垫底。其中,净稳定资金率、风险覆盖率和核心经营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在上市券商中均为最低。
多项指标为上市券商中最低
《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券商风险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不得低于100%,预警线为120%,资本杠杆率不得低于8%。
天风证券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各项风控指标中,风险覆盖率为152.18%,为所有上市券商最低,2022年至2024年各年末及2025年上半年末,天风证券的风险覆盖率分别为123.8%、120.06%、122.65%、155.2%,常年在预警线附近徘徊。
此外,净稳定资金率106.78%,跌破120%监管预警线,同时也是上市券商中最低,2022年至2024年各年末及2025年上半年末,天风证券的净稳定资金率分别为125.8%、121.91%、103.81%、110.58%,2024年末已经触及预警线。
2025年上半年天风证券完成40亿元定增,本次定增由天风证券控股股东宏泰集团全额认购,公司注册资本由86.66亿元提升至101.42亿元,宏泰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提升至35.65%,但在补充资本金以后,经过半年的时间,公司的净稳定资金率核心风控指标仍没离开预警区。
从经营成果来看,公司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12亿元,同比增长57.5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亿元,相对应ROE为0.6%,同样为上市券商最低。公司在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90亿元,同比增长43.9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亿元。
对于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增加的原因,天风证券在公告中表示,主要为当期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投资收益增加。
180亿元债券陆续到期
天风证券7月16日公告,聘任汪洋为财务总监。从过往经历来看,汪洋融资能力突出。公开资料显示,汪洋在上海证券的两年时间,发债3只,为公司融资78亿元,另有短期融资券多只。
记者发现,融资是天风证券当前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Wind数据显示,公司目前应付债券、短期融资券有11只。其中,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总额为185.2亿元;以美元计价的海外债券为6.4亿美元,半年报披露的以人民币计价金额为45.75亿元。两项总计230.95亿元。
这11只债券中有9只的剩余期限大体都在半年左右,金额180.95亿元。其中,最短的是“24天风证券CP003”还有15天到期,金额19.4亿元;“22天风05”债券还有16天到期,金额17.8亿元,年化利率6.5%的3.4亿美元的海外美元债将在120天后到期;“25天风证券CP001”金额4亿元,剩余期限145天;“23天风01”“23天风02”“23天风03”“23天风04”合计金额94亿元,将在大约160天后集中到期;年化利率6.25%的3亿美元海外债,将在207天后到期。
这些即将到期的债券价值,占到了公司924.95亿元总资产的20%左右,在未来半年内,偿还这些债券将给天风证券造成不小的流动性压力。
私募业务存在垫资
天风证券半年报显示,公司通过子公司天风天睿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风天睿”)从事私募基金业务。截至报告期末,天风天睿及下属机构共管理备案基金数量22只,认缴规模40.91亿元,实缴规模29.92亿元。报告期内完成了6个项目的平稳退出。截至2025年6月末,天风天睿总资产121.14亿元,净资产14.2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074.07万元,净利润亏损7177.99万元。
此前,截至2024年末,天风天睿总资产123.19亿元,主要为此前投资项目,较上年末减少23.18亿元。由于其他综合收益的下降,同期末天风天睿净资产16.9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3.83亿元。2024年天风天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净利润0.38亿元,同比大幅减少。
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对天风天睿2024年财报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天风天睿以天风证券支持的资金及自有资金进行垫付,且垫付规模较大,在当前募资难的背景下,公司或将面临一定的募资压力,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记者查询基金业协会网站发现,天风天睿的私募产品全部成立于2023年之前“当代系”控股天风证券时期,最晚的备案时间为2022年3月18日。其中,睿屿形熙咸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于1970年1月1日,目前这只产品正在运行中,公司认缴2000万元。
天风证券将如何修复羸弱的风控指标?如何应对即将到期的债券造成的流动性压力?公司未来发债计划是怎样的?目前天风天睿垫付的资金规模有多少?垫付的产品是否存在刚兑?这些成立于“当代系”的私募产品是否存在风险?记者向天风证券发去采访函,并联系了公司相关人员,截至发稿时未收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