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科创板迎来科创成长层首批3家新注册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包容度、适应性进一步提升。目前,科创板已汇聚592家科技企业,总市值超9万亿元,已成为中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
从新“国九条”的发布到“科创板八条”和科创板“1+6”等政策的实施,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落地,让“硬科技”企业的成长路径与资本市场的支持周期更加匹配,为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改革效应加快显现
今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推出科创板“1+6”政策举措。其中,“1”是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
此次上市的3家未盈利企业——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是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次纳入新注册企业。在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行政负责人徐猛看来,科创成长层的设置优化了上市标准,畅通了优质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提升了市场对人工智能、创新药等高投入、长周期领域的包容度,为更多“硬科技”公司提供了更适配的成长平台。
去年以来,中国证监会相继推出“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措施。今年6月实施科创板“1+6”改革总体进展顺利,设置科创成长层,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制度试点平稳推进。“正是这些制度创新,为我们3家身处不同赛道的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使我们得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化能力。”西安奕材董事长杨新元在上市仪式上说。
中信证券全球投资银行委员会主任孙毅表示,此次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是全面注册制走深走实的关键一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以“更包容的上市标准、更契合的监管逻辑、更完善的发行机制”,为处于成长期、研发投入高、科创属性强的“硬科技”企业量身打造了资本市场新赛道。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日益显现,引领带动全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有力支持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高科技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的强劲势能正加快集聚。
有力支持科技创新
自2018年11月份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科创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市场保持稳健发展,市场功能稳步发挥,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坚守“硬科技”定位。截至10月28日,科创板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592家,总市值超9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346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2088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在592家上市公司中,有383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63家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1家公司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制度包容性凸显。截至10月28日,科创板支持57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2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企业上市。在22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已有21家公司的48款药物或疫苗产品上市销售,另1家公司已提交产品上市申请,16家公司年营收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年营收超过10亿元。
研发投入力度大。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681亿元,是板块归母净利润的3倍多,同比增长6.4%。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达到841亿元,超过净利润的2.8倍,同比增长5.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
“科创板不仅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还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今年发布的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接续去年“科创板八条”,为科创板之后的新征程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搭建了广阔平台。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近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也表示,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
“科创板开市以来,构建了一个以‘硬科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平台,推动了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期待科创板进一步完善生态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制度改革,优化上市标准,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强化对“硬科技”属性的精准支持。通过多层次的融资工具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同时,希望科创板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跨境技术合作,打造国际化创新生态圈,助力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下一步,上交所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表示,坚持“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把好准入关,更好识别优质科创企业,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适用第五套标准,支持具有参与全球竞争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提升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深化发行承销、再融资、并购重组等领域的适配性改革,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科创领域集聚;坚持强监管,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切实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积极探索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监管方式,不断增强市场对科创企业的信心和预期;坚持以投资者保护为中心,推进投融资协调发展,提升市场吸引力、竞争力,持续深化投资端改革,着力培育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大力发展指数化投资,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快营造“资金愿意来、企业留得住、投资者有回报”的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