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对于我国这样一个14亿多人口大国,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硬招实招,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并没有改变,耕地保护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凸显、任务更加艰巨。从数量上看,我国耕地仅占世界9%,总量就那么多,却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40%。近年来,为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地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流失等问题仍然存在,耕地总量由减转增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从质量来看,尽管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根据质量等级划分,我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仅为4.76等,其中7等至10等低质量耕地占比22%,数量超过4亿亩。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规模与质量直接关系我国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保障粮食安全并满足人们“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需求,党和国家在耕地保护的政策上也逐步从稳定数量向稳数提质、量质并重上转变,把提升耕地质量置于与稳定耕地数量同等重要的位置。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对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进行了具体部署。2025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决定将这一法律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0月24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10月28日公开征求意见。这说明我国在量质并重加强耕地保护上开始从制度规范逐步跃升到法治建设的轨道,拓宽了加强耕地保护治理的新路径。内蒙古、吉林、重庆等地的经验说明,加强耕地保护不仅要重视数量,也要重视质量,要坚持数量质量一起抓,把规模和质量作为守护粮食安全的“看家本领”。
守牢耕地红线,稳住耕地总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统筹农用地布局优化。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守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这一红线,并且逐级分解下达到各地。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南方省份要有序恢复部分流失耕地,尤其是要加强农民承包责任田地的管理,决不能因农民进城务工让耕地和基本农田荒芜。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控,严控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占用耕地,确保农田农用、良田粮用。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并坚持“以补定占”,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决不突破耕地保护红线,对突破这一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加强综合治理,提升耕地质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块、成一块,对已建高标准农田严禁擅自占用。加强耕地灌排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水土资源,稳步增加耕地灌溉面积。对酸化、潜育化等退化耕地以及沙化、风蚀、水蚀耕地开展综合治理,防止耕地流失及其质量恶化。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推进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加快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改良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对各类占用耕地的补充不仅要数量达标,而且要质量达标,确保达到平衡标准。
坚持量质并重,是我们党和国家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耕地保护的创新举措和重要经验。从18亿亩耕地红线“千万不能突破”到突破红线“严肃问责、终身追责”这一历程来看,党和国家对加强耕地保护“全面从严”的要求一以贯之、决不松懈。“十五五”时期,要从严压实责任,坚持量质并重的思路,健全各项措施,稳耕地数量,提耕地质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筑牢坚固的基石,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