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聚焦经营主体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主动服务企业项目发展,着力破解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从“被动等待”到“超前服务”、从“单个破题”到“一串改变”,推动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一套创新机制的协同发力
营商环境建设非一日之功,是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绿园区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从出台政策到规范执法,让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制度保障更健全。今年,绿园区出台《2025年绿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等纲领性文件,将20余项改革措施分解到位、责任到人。同时,完善问题线索办理制度,为处理企业诉求立下“硬规矩”。
政策兑现更高效。通过长春市政策直达平台,绿园区上线的惠企政策实现了从梳理、上线、申报到资金兑现的全流程100%贯通,2025年上半年兑现资金达420万元,确保惠企红利“一键直达”。
执法监督更规范。创新涉企行政检查智能管理五项举措,通过给企业发公开信、专项整治、智能备案、联动核查等,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2025年报备的执法任务核验率超过99%。
社会参与更广泛。重组60人的省、市、区三级营商环境监督员队伍,他们深入企业、暗访窗口,成为政府感知市场脉搏的“神经末梢”,已累计走访企业44家,开展明察暗访15次,构建起社会共治的监督网络。
从“被动等待”到“超前服务”:
一个量身定做的服务体系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解企业办事“多地跑、反复跑”难题,绿园区主动转变政务服务理念,组建“超前服务”专项工作团队,创新推行“上门服务”工作机制,以“政府跑”的主动性,换取“企业跑”的便利性。
“超前服务”专项团队聚焦企业发展痛点、项目推进堵点,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下沉”,构建起“精准对接-上门服务-按需服务-全程跟踪”的闭环服务体系。
团队成员深入企业,通过“面对面走访+心贴心座谈”的方式,与企业负责人、项目经办人深入交流,摸排企业在政策申报、用工招聘、手续办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全面掌握项目从签约到落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确保服务“靶向精准”。
针对不同企业的行业属性、发展阶段及项目建设进度,专项团队摒弃“一刀切”服务模式,为企业量身打造“一企一策”专属解决方案。对政策申报类需求,现场解读惠企政策细则,协助整理申报材料,实现“政策找企、精准滴灌”;对融资需求类问题,联动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对接”,搭建沟通桥梁;对用工缺口类诉求,对接人社部门及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输送,缓解企业用工压力,真正让政务服务贴合企业需求、紧跟项目进度。
截至目前,“超前服务”专项团队已累计为长春经纬绿能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长春红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30家重点企业提供“提前介入、全程帮办、跟踪问效”的全链条服务,从项目备案、手续办理到要素保障,全程“保驾护航”,推动企业项目快速落位绿园、高效投产运营。
从“单个破题”到“一串改变”:
一场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优化营商环境,首在转变观念。绿园区政数局在走访中,不仅解决了困扰辖区企业多年的难题,还“点对点”精准“撮合”了企业间的合作。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实现“一串改变”,诠释了营商环境优化所带来的乘数效应。
今年9月,困扰绿园区一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多年的难题,在一次政府的主动走访中迎刃而解。该公司负责人说:“一条早年因疏忽产生的经营异常记录成了企业招投标的‘绊脚石’。没想到,绿园区政数局的同志上门了解后,主动帮我们对接市场监管部门,依法依规消除了记录,让我们能轻装上阵。”
解决旧问题,更着眼新发展。了解到该公司有引入AI技术提升效率的需求后,政数局迅速为其匹配了拥有核心技术的海归创业企业。如今,两家企业合作的首个AI项目进展迅速,预计将大幅提升规划报告编制效率,并有望开拓低空经济新领域。
从“一个问题”到“一串改变”,“点对点”服务立竿见影,而绿园区面向全区企业的政务服务仍在持续优化,通过深化“一件事”改革落地40项集成服务,动态扩容政务服务事项库至1442项,创新实施“同城通办”以提升便捷度,同时引入了增值服务改善体验,最大限度方便企业。
绿园区政数局局长王德刚表示:“优化营商环境始终是我们的核心任务,通过政策精准推送与100%高效兑付、创新‘分色警示督办’机制快速处理投诉案件,以及深化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改革等举措,全力打造更优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