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592家。IPO募集资金9346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2088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上交所坚守科创板板块定位,深化各项制度机制创新,改革效应不断放大。展望未来,上交所理事长邱勇表示,科创板要坚持“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发挥“试验田”作用,把好准入关,更好识别优质科创企业,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适用第五套标准,不拘一格支持具有参与全球竞争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
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
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硬科技”企业,建立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制度和市场导向的并购重组制度,板块定位和制度设计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就此意义而言,科创板建设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国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一大亮点。
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592家,IPO募集资金9346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2088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公司上市后成长性良好,以2019年为基数,近5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8%和9%。57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已有22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科创成长层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35家科创成长层企业中,除多地上市的红筹企业百济神州、诺诚健华外,其余33家已披露三季报的公司在增收缩亏的同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营收同比增长35.09%,净利润同比减亏57.24%,研发强度中位数达44.34%。
在22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已有21家第五套公司自研的48款药品或疫苗获批上市,其余1家公司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6家公司营收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2018年以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推出的1类新药数量约占同期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日益成长为我国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
发挥板块示范和集聚效应
科创板重点服务的战略新兴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示范和集聚效应,推动构建以行业“链主”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超12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汇聚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主要行业龙头,逐步形成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推动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化水平。
例如中芯国际,公司科创板IPO一次性募集资金达532亿元,极大地支持了创新研发和扩产,同时牵引、带动一批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一批科创板公司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面向人工智能、基因技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正加快布局。
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科创板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力度,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到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超3倍。
除中芯国际、华虹公司、百济神州、诺诚健华4家红筹公司预计于11月中旬披露三季报外,2025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1133.45亿元,为净利润的2.6倍,同比增长9.01%,研发强度中位数12.4%,持续大幅领跑A股各板块。
35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国第一,196家公司排名全球或全国前五。3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63家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1家公司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合计(去重后417家)占板块公司总数70%。
138家次(81家)科创板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3万项,平均每家公司发明专利达到230项。3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8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科创板的推出,对于畅通“科技-产业-资本”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吸引人才方面,科创板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其中,超6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3成公司实际控制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近3成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近4成科创板上市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在引导资金方面,科创板带动形成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约9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
在二级市场投资方面,科创板已形成了由宽基、主题、策略等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指数总数已达33条。截至2025年9月底,科创板已上市ETF突破100只,科创板系列指数跟踪产品规模合计超3300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境内外跟踪产品规模近1900亿元,已发展为境内“硬科技”投资首选的旗舰指数。
在增强投资者回报方面,科创板公司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多种方式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科创板2024年1月率先提出“提质增效重回报”倡议,今年有516家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比近9成。超6成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年度累计分红总额388亿元,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2025年以来,79家科创板公司披露中期分红计划,合计拟派现规模超61亿元。
2024年以来,489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合计金额上限近390亿元;99家次公司利用专项贷款实施回购、增持,合计金额上限近140亿元。
科创板也带动沪市整体提质增效进度加快。截至10月末,已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方案的沪市公司1563家,其中上证180、380成分股540家;全沪市2025年中期分红金额6049亿元、493家公司,其中已实施分红2926亿元、358家公司。
在推动优化ESG实践方面,科创板公司积极将ESG理念和要求融入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2024年度,241家科创板公司单独披露ESG报告,科创50指数公司实现全覆盖,科创100指数公司覆盖率达66%;全部公司均在年度报告相关章节中多样化披露ESG实践信息。
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有效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首发上市方面,确立多元包容上市标准,探索制定并不断完善科创属性指标,把好入口关;再融资方面,精简优化发行条件,缩短审核及注册时限,建立小额快速融资制度,大大提高了公司融资的便利性。
并购重组方面,完善重组认定标准,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定价机制,作出更市场化的制度安排;股权激励方面,创设第二类限制性股票,优化激励对象范围、授予规模和价格限制,灵活性、包容性大大增加;股份减持方面,创设询价转让制度,通过市场化方式完善股份减持制度。通过科创板改革试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主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陆续制定或修订发布20项制度规则,围绕发行承销、股债融资、并购重组、持续监管等方面,着力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包容性与适配性,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今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推出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包括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上交所同步就2项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1”是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6”是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包括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支持在审未盈利科技企业面向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等活动;完善科创板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增加科创板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