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到6.9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0%,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双方已连续五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东盟经贸促进会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梁纽带,正以专业力量推动双方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就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前景,《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东盟经贸促进会会长波尚琅。
《中国经营报》:目前,中国和东盟已连续五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在经贸往来过程中,东盟经贸促进会发挥了哪些作用?
波尚琅:东盟经贸促进会成立于2024年8月,总部设在柬埔寨金边,并在雅加达、北京、上海、南宁等城市设立代表处,形成覆盖东盟核心区域与中国重点省市的服务网络。
我们是顺应“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而成立的专业国际组织,以“互利共赢、开放包容”为宗旨,重点推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2024年双方贸易额达9823亿美元,较2002年增长17倍,急需专业平台进一步提升合作能级。
目前,我们已与东盟秘书处、中国贸促会等机构建立稳固合作关系,构建起“政府—企业—智库”三维联动机制。
《中国经营报》:你参加了第八届中国企业论坛,许多中央企业也积极参与。你对央企“走出去”有哪些直观感受?
波尚琅:论坛上“国际化”“区域协同”“互利共赢”等关键词高频出现。印象深刻的有三点:一是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的探索为东盟带来新的合作机遇;二是中央企业在基建、高端制造等领域实力雄厚,已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例如,中国建筑集团在东盟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已创造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三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合作内容,叠加RCEP红利,为双方合作开辟了新空间。
《中国经营报》:东盟经贸促进会成立以来,在推动中东盟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
波尚琅:成立一年多来,我们构建了“高层引导、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取得三方面成效:
一是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例如首届“东盟秘书长北京圆桌会”促成了十余项合作意向;二是织密政企对接网络,与北京、山西、广西等十余个省市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国药国际拓展东盟医药市场、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参与东盟基建项目;三是依托品牌活动打通合作渠道。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我们主办了资源循环产业对接会,促成多家中央企业与东盟企业精准匹配。
《中国经营报》:下一步,东盟经贸促进会在深化与中央企业合作方面有哪些考虑?
波尚琅:2025年是自贸区3.0版生效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从四方面推进合作:
一是搭建高效对接平台,通过专项峰会、商务考察等活动扩大“朋友圈”;二是提供智库支持,发布东盟各国投资机遇与风险报告;三是协调解决市场准入、税务、劳工等痛点问题,形成“问题收集—快速响应”闭环机制;四是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等领域的标准互认,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
《中国经营报》:在推动东盟与中国企业共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具体项目体现“命运共同体”理念?
波尚琅:我们正通过“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践行这一理念。
例如,在柬埔寨金边实施的跨境物流枢纽项目,不仅提升了区域物流效率,还通过技能培训赋能当地青年;在越南开展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引入中国节水灌溉技术,帮助农户增产30%。
这些项目印证了“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也展示了双方合作从经济领域向民生领域的延伸。山水相连、命运与共,这正是我们推动合作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