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冷,人们对热量的需求增加,食欲大好的同时又不希望长肉肉,于是有人选择吃代餐。网上有说法认为,代餐能让人“轻松瘦”?这一时期,柑橘类水果等“光敏性食物”大量上市,有说法称,吃“光敏性食物”后皮肤更容易晒黑……这些说法其实都不可信。
1. 代餐能让人“轻松瘦”?可能营养不良
谣言:有人认为,魔芋面、谷物棒等代餐食品,低卡又饱腹,能让人“轻松瘦”。
真相: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以及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等单位共同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对此辟谣称,全麦面包、谷物棒等代餐食品的“皮”可能健康,但馅料有黄油、海藻糖等成分,热量并不低。而全谷物食品也不宜替代正餐,容易导致蛋白质、健康脂肪及部分维生素摄入不足,如长期食用可能会引发营养失衡。另外,魔芋制品等代餐主要成分是膳食纤维,具有热量低、体积膨胀性强的特点,有助于控制食量。但魔芋本身几乎不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长期单一食用魔芋制品代替正餐,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虽能有效减少热量摄入,但科学减重离不开运动的深度融入,因此,“管住嘴”与 “迈开腿”双向协同,才是兼顾效果与健康的科学减重核心原则。
2. 吃柑橘皮肤容易变黑?不相干
谣言:网络有说法认为,柑橘类水果、芹菜、胡萝卜等食物含有光敏物质,会让皮肤变黑。
真相: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医学博士唐教清指出,吃“光敏性食物”后皮肤更容易晒黑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也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持。常见的“光敏性食物”虽然可能增加对日晒的敏感性,但不会直接加速黑色素的生成,也不会导致皮肤更容易变黑。
“光敏性食物”含有一些光敏物质,例如呋喃香豆素。这些物质在皮肤接触紫外线后,可能引发光毒性反应,表现为红肿、瘙痒甚至晒伤等皮肤炎症。然而,这些炎症反应并不等同于皮肤变黑,皮肤晒黑的原因主要是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影响。正常日晒后,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促使黑色素生成增加并让表皮储存的黑色素重新分布,这都是皮肤的自然防御机制,用以保护深层组织免受紫外线损伤。
3. 喝碳酸饮料会骨质疏松?适量饮用无风险
谣言:网传消息称,碳酸饮料含磷,喝了会导致骨质疏松。
真相:“科普中国”平台有文章提到,“磷致钙流失”观点存在误解,磷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成年人每日磷的推荐摄入量为720mg,最高耐受量为3500mg。一两罐碳酸饮料中的磷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不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不过仍需注意,尽量选择无糖碳酸饮料以减少糖分摄入,同时饮料不能替代白水,日常补水仍应以白开水为主。对大多数健康人群而言,适量饮用碳酸饮料并不会因其磷含量而影响钙代谢。
4. 白菜叶有小黑点就不能吃了?没问题
谣言:有说法认为,白菜叶上有小黑点就不能吃了。
真相:“科普中国”平台有文章指出,白菜叶上的小黑点通常是“芝麻状斑点病”,这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与白菜生长过程中氮肥使用过多有关,并非腐败或霉变的表现。这些小黑点对白菜的营养成分和味道并无明显影响,也不会对食用者健康造成危害。需要注意的是,若白菜叶片上出现大面积黑斑或明显发霉,则可能是霉菌感染,此时的白菜可能已经变质,建议避免食用。
5. 新鲜肉突然跳动是因为有寄生虫?并不是
谣言:刚宰杀的肉会出现跳动,有说法认为,这是寄生虫导致的。
真相:“科普中国”平台有文章指出,刚宰杀的肉出现跳动是“超生反应”现象,与寄生虫无关。动物被宰杀后,中枢神经系统虽已死亡,但肌肉末梢神经(如运动神经末梢)仍存在短暂活性。此时肌肉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尚未完全分解,当受到外界刺激(如触碰、温度变化)时,ATP会驱动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引发肌纤维收缩,形成肉眼可见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