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立讯精密披露三季报。
这家以“果链龙头”闻名的公司再度用硬实力向市场交出完美答卷——2025年前三季度,立讯精密实现净利润115.18亿元,同比增长26.92%。这个数字,超出了立讯自己在8月25日发布的业绩预告上限(113.44亿元)。
拉动增长的是第三季度,数据显示,立讯精密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48.74亿元,同比增长32.49%,增速明显加快。
财报发出两天后,11月2日,知名券商野村证券发布了一份报告,直接把立讯精密的目标价从51.1元,直接上调到了84.3元。该机构不仅上调了盈利预测,还把估值的参考倍数(基于2026年预测每股收益)从25倍,提升到了30倍。
在投资机构的语境里,这叫“价值重估”。这说明,在立讯精密身上,机构看的,已经不只是“iPhone17卖得好不好”这个老问题,而是这份“基本盘”之外的东西。
看得是,这家公司能不能把“连续亏损多年”的欧洲百年老厂(莱尼,Leoni)“整改到盈利”;看得是,在AI服务器热到“烫手”(素材显示1.6T光模块功耗突破25W)时,这家公司能不能拿出“功耗直接砍一半”的LPO(线性直驱光学)方案;看得是,它是不是苹果Vision Pro的独家代工商,是不是OpenAI的首个中国硬件合作商。
当这些信号同时出现在一份财报里,立讯精密给出的“全年净利预增23.6%~28.6%”的业绩指引,就有了坚实的落点。
不止是“果链”
市场对立讯精密的“旧标签”,还是“果链”。
但三季报的数据显示,这个被视为立讯“基本盘”的消费电子业务,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变化首先源于核心客户的强劲表现。知名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在《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与美国智能手机周度销量追踪报告》中称,iPhone 17系列在中国和美国上市后的前10天,销量较iPhone 16系列增长了14%。
这组数据与立讯精密的关系直接且紧密,华鑫证券研报称,立讯精密承接iPhone17全系列代工,是从零部件到整机代工的超级平台,深度供应无线充电、声学器件、线性马达等模组。
这构成了立讯精密业绩的“压舱石”。
但如果只看到这一层,就漏掉了立讯精密前三季度“成绩单”中的最大亮点,即立讯正在从“果链”升级为“AI硬件链”。
早在2023年,就有媒体曾报道,立讯精密系苹果首个XR产品Vision Pro的独家代工商。
今年9月19日,又有市场消息称,OpenAI已经与立讯精密签署协议,共同打造一款消费级AI设备。立讯精密将成为这款设备的第一个中国合作商。
从iPhone 17全系列,到Vision Pro独家代工,再到OpenAI的首个中国硬件合作商,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曾有一句话:“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未来,市场评价立讯,不能再简单地用“苹果供应商”这个标签,立讯精密已经自身的“基本盘”生意,稳稳地切入了AI硬件这一未来十年的核心领域。
这是“内生”的升级,而三季度“超预期”的利润,还有很大一部分贡献,来自“外延”的拓展。
立讯精密三季报显示,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有一笔“企业取得子公司投资成本小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金额为4.79亿元。
这个财务术语也就是常说的“负商誉”,指的是在并购中,公司购买一家企业付出的成本,低于这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即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值”)的差额,换句话说,这是一笔公司通过并购,以“折扣价”买到优质资产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会计收益。
这笔4.79亿元的收益,直接增厚了立讯精密第三季度的净利润,亦是“超预期”的直接来源之一。
那么,这笔“折扣”来自哪里?
公开信息指向了两起并购:对莱尼(Leoni)集团相关资产,以及对闻泰科技旗下ODM(原始设计制造商)/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资产的收购。
以闻泰为例,立讯精密在7月2日完成了对闻泰科技旗下部分子公司股权及资产的收购。这笔交易的核心,是闻泰科技的消费电子系统集成业务(包含手机、平板、笔电等代工业务)。
闻泰科技的这部分资产包在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了并表(即财务数据合并进立讯精密的报表),这笔4.79亿元的“负商誉”收益,主要就产生于此。
但如果只看到这4.79亿元的会计收益,还是低估了这笔并购。
“负商誉”的产生,往往被业内人士视为并购方拥有独到方法论的体现,它证明的不是“运气好”,而是并购方有能力识别出那些被市场低估、但自己有能力“盘活”的资产。
立讯精密“盘活”的能力,在另一起并购标的——莱尼(Leoni)身上,体现得更清楚。
莱尼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欧洲企业,也是全球第四大汽车线束供应商。但该企业此前已连续亏损多年。
并购后,立讯精密通过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成功推动莱尼实现了盈利,它证明了立讯精密的“外延”策略,不是“买资产、凑规模”的粗放扩张,而是真正具备“点石成金”、改善标的运营并提升盈利的“硬功夫”。
至此,从立讯精密前三季度成绩单所能看出的增长逻辑已经清晰:
消费电子的“基本盘”,通过切入Vision Pro和OpenAI,实现了向“AI硬件”的价值升级;而“外延”的并购整合,不仅没有拖累利润,反而在Q3当季就贡献了4.79亿元的会计收益,并且展现了立讯将“连续亏损”的海外老厂“扭亏为盈”的能力。
“内生”与“外延”的双轮驱动,共同构成了立讯精密前三季度“超预期”业绩的基石。
“算力瓶颈”的解法与“汽车版图”的成型
眼下,立讯精密在AI和汽车这两条全新的增长曲线,正在从“投入期”转向“收获期”。
全球生成式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推动AI服务器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入高速扩张期,这带来了对高速光电互联、热管理以及电源解决方案的旺盛需求。
但一个物理瓶颈也随之出现。AI大模型的分布式训练,动辄需要“万卡”集群(即上万块GPU芯片协同工作)来支撑,这使得数据中心单个机柜的功率密度,正快速逼近100kW。
在这样的高负载下,光模块(Optical Module)这个看似微小的“算力传输枢纽”,开始成为制约算力释放的瓶颈。
瓶颈在于功耗和散热。在行业中,带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常规光模块,在速率从800G升级至1.6T的过程中,功耗与散热压力急剧上升。一个800G光模块的功耗已达18W,而1.6T模块更是突破25W。
这些“发热大户”密集地插在交换机上,给传统数据中心的供电和散热系统带来了双重挑战。这不仅使PUE(电源使用效率)居高不下,也限制了机柜的部署密度和业务扩展空间。
在此情况下,行立讯精密的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为市场提供了新的解法。其切入点不是“卖零件”,而是“解决瓶颈”,公司凭借在高速铜互联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是LPO(线性直驱光学)方案。常规光模块功耗高,很大一部分来自内部用于信号处理的DSP芯片,LPO方案的思路是“釜底抽薪”——通过优化光模块内部电路,去除了冗余的DSP芯片。
结果是立竿见影的。一个800G DR8 LPO模块的功耗仅为8W。这意味着在同等速率下,功耗直接减少了50%以上,这一方案目前已与多家头部交换机、服务器厂商完成批量验证。
再者,是CPO(共封装光学)方案。这是一种更彻底的集成,CPO将光引擎与交换机芯片直接封装集成在一起,显著缩短了信号在电路板上传输的路径。
这样一来,电信号传输损耗可以降低40%以上;同时,方案搭配非导电冷却剂,通过液冷湿接触强化散热,散热能耗减少近90%。
一加一减,最终帮助数据中心PUE降至1.1以下。
此外,是液冷I/O冷板系统。这是一个高兼容性的“散热底座”,它既能单独破解常规光模块的散热难题(支持1.6T OSFP光模块),又能与LPO等“低功耗方案”协同配合,实现“低功耗+强散热”的双重保障。
这套“解法”的落地,让立讯精密在光电互联领域,逐步从行业的跟随者,成长为被客户认可的技术引领者,并成功进入全球各大客户的供应链体系。
这是立讯精密的第二条增长曲线,而第三条曲线,来自汽车业务。
随着汽车产业“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持续深化,智能座舱与高阶自动驾驶的渗透率快速提升,单车的价值量也在增长。
立讯精密在汽车业务上的策略是“零件-模块-系统”三级研发制造。
公司依托自身在连接器领域的优势出发,逐步进入整车线束、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动力系统及智能底盘等核心零部件领域。
在这条战线上,第一部分提到的并购整合,再次显示了其价值。
并购莱尼(Leoni)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一家“连续亏损多年”的欧洲老厂“扭亏为盈”,而是在于立讯精密获得了这家全球第四大汽车线束供应商的全球产能与渠道,以及进入海外头部主机厂的“入场券”。
当立讯精密的“零件-模块-系统”三级研发制造能力,与莱尼集团的全球渠道和客户资源深度融合,其汽车业务的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产品订单也开始稳步攀升。
这条继消费电子之后“最具爆发力的增长曲线”版图已然成型。
在三条业务曲线发展整体向好的背景下,在发布三季报的同时,立讯精密也给出了2025年全年业绩指引,预计全年归母净利润165.18亿元至171.86亿元,同比增长23.59%至28.59%。
可以看出,立讯精密正通过底层技术创新和前瞻性战略布局,逐步实现其 “30%产品系列进入全球行业‘无人区’” 的长远愿景,在全球高端智能制造的竞争中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