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0 日晚间,中信银行披露 2025 年三季度财报。2025年前三季报,中信银行营业收入1565.98亿元,同比下降3.46%,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却实现533.91亿元,同比增长3.02%。单季度来看,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8.36亿元,同比下降4.43%;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69.13亿元,同比增长3.53%。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行业背景下,这家资产规模逼近10万亿元的股份制银行,通过成本管控、资产结构调整和风险控制,在营收下滑的同时实现了利润的正向增长。
但深入拆解财务数据便会发现,这份 “盈利韧性” 背后暗藏着息差承压、非息疲软、资产质量隐忧等多重困境,而管理层口中“摒弃规模情结、专注质量增长”的战略转型,正遭遇现实的严峻考验。
营收负增长与利润正增长
三季度财报呈现的核心矛盾,是营收与利润的反向运行。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56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622亿元减少56亿元,同比降幅3.46%,延续了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99%的下滑态势。而同期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达534亿元,同比增长3.02%,与营收走势形成鲜明反差。
这种背离的背后,似乎并非经营基本面的改善。回溯上半年数据,中信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95.9亿元,同比少提48.3亿元,拨备反哺利润的特征极为明显。三季度这一趋势得以延续,截至9月末,该行拨备覆盖率从上年末的209.43%降至204.16%,下降5.27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同步从2.43%降至2.36%。
营收端的下滑则源于双重挤压。利息净收入作为营收主力,受行业性利率下行影响同比下降2.06%至1077亿元,净息差1.63%较上年同期收窄0.16个百分点。尽管三季度息差环比微升0.02个百分点,但这种边际改善更多依赖负债端“被动降本”:上半年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同比下降39个基点至1.73%,而非资产端定价能力的提升。
资产端受LPR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重定价等因素影响,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已同比下降50个基点至3.33%,“以价换质”的信贷策略虽优化了结构,却制约了规模增长空间,二季度生息资产规模环比甚至出现收缩。
非利息收入的表现更显疲软,中信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6.40%至489亿元,成为营收下滑的又一推手。作为核心中间业务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虽实现5.75%的增长,但被其他非息收入的大幅下滑拖累——仅上半年,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同比减少38.2亿元,暴露出金融市场业务对市场波动的脆弱抵御能力。
曾作为零售业务支柱的信用卡板块持续承压,上半年交易量同比下降12.54%至1.09万亿元,业务收入下滑14.61%至244.86亿元。
资产质量隐忧
财报数据表面的稳健之下,资产质量的结构性风险正在加速暴露。截至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6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6%。
零售端已成为资产质量的主要承压点。信用卡不良率从年初的2.51%升至2.73%,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攀升30个基点至2.44%,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微升至0.50%,三大零售贷款品种不良率同步上行。
尽管零售不良率整体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上升趋势的持续性令人担忧——上半年信用卡贷款余额4584.55亿元,较年初增长不足5%,而不良余额增速远超规模增速,显示风险暴露速度正在加快。
对公领域的隐性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虽然房地产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良率分别下降32个和13个基点,风险化解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城投平台风险暴露的可能性仍在上升。随着地方政府化债进入深水区,部分弱资质区域城投债的偿付压力可能向银行传导,而中信银行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投债密集区域的信贷投放占比较高,潜在风险敞口难以准确估量。金融投资领域的“阶段二”和“阶段三”资产合计仍达545.44亿元,减值准备余额287.23亿元,意味着近半数资产已存在显著信用风险,化解这些历史包袱需要持续的资本消耗。
资本补充压力则制约着风险抵御能力的提升。截至今年9月末,中信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9%,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11.03%,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01%,较上年末下降0.35个百分点。
从规模竞赛到质量转型
2025年以来密集的人事变动,成为观察中信银行管理困境的重要窗口。从4月芦苇回归出任行长,到8月金喜年就任副行长、谢志斌兼任中信百信银行董事长,再到多位一级分行高管任职资格获批,短短半年内该行核心管理团队完成新一轮更替。更为罕见的是,7月董事会审议通过“不再设置监事会的议案”,这一治理结构调整虽未明确解释原因,但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内部监督机制的担忧。
人事调整的频繁性与业务战略的连续性形成鲜明反差。芦苇作为任职26年的“老中信人”,回归后提出的质量优先战略方向明确,但执行层面面临多重挑战。
2025年4月芦苇出任行长后,明确提出“摒弃规模情结,专注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并制定全年3300亿元信贷增量计划,重点投向绿色信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支持领域。但从实际执行效果看,营收规模扩张的速度已经放缓,动能已明显衰减。
截至三季度末,资产总额较上年末增长3.83%,但与一季度末98552.68亿元相比,近两个季度仅增加428.32亿元。这种放缓并非主动调控的结果,而是信贷需求疲软与风险偏好收缩共同作用的产物。对公业务虽实现10.92%的同比增长,但主要依赖政策驱动领域的投放,而房地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传统重点领域的风险化解仍在持续,上半年金融投资中“阶段三”资产账面价值仍高达456.23亿元,历史包袱尚未完全消化。
零售转型的阵痛则更为突出。该行曾将零售业务作为战略重点,目标将营收占比提升至50%,但目前仍停留在40%左右的水平。财富管理业务虽实现13.59%的中收增长,成为少数亮点,但AUM增长未能充分转化为收入,客户黏性与招商银行等标杆机构存在明显差距。信用卡业务的衰退尤为典型,在1.26亿张累计发卡量的基础上,贷款余额4584.55亿元增长乏力,不良率已攀升至2.73%,较年初上升22个基点,显示零售资产质量压力正在积聚。
站在10万亿规模的门槛前,中信银行的选择将决定其未来五年的发展轨迹。是延续“规模情结”的路径依赖,还是坚定推进“质量优先”的转型阵痛?三季度财报已给出警示信号——在银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的下半场,唯有那些能够快速重构核心能力的机构,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中信银行而言,破局的窗口期正在收窄,战略执行的紧迫性已不言而喻。(《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